分类
社区与传播

微博客的媒体价值问题

        探讨微博客问题之前,我们先看看博客发展过程的几个问题。
         四年多以前,我写了一篇关于《博客搬家》的文章,当时的情况是:新浪把博客做出一波行情之后,几大门户以及一些大的专业博客网站,为了争抢稀缺的博客作者资源,提供了“交钥匙”式的博客搬家服务,也就是把作者之前在别的网站的博客文章,全部搬过来,最后向作者移交在本站的用户名和密码。
        当时我担心,简单人力战术的“搬家”,并不能有效提升博客网站运营能力,也不能提升博客作者的影响力。
        今天再回头来看,在国内,博客最终以门户博客成为压倒性优势而告终,博客概念已经非常普及,成为了门户标配业务,许多有一定影响力的博客作者基本上在各个网站都有博客在同步更新,这或许就有当初各网站博客编辑作为搬家工的“业绩”。不过遗憾的是,虽然博客运营者众多,但并没有一家网站实现了博客的商业价值突破,博客商业价值只是门户新闻广告业务的简单延伸。
        再把时间拉回到2005年10月12日新浪举办的博客研讨会,当时对于博客未来的认识有两大派系:一类是以媒体记者为阵营的,支持新闻模式,即博客是新闻人的工具,将改变新闻产生方式;另一类意见是以互联网行业为阵营的,所谓博客原教旨主义,即博客将颠覆现有媒体,最后,一批博客将取代此前传媒时代的明星(或精英)。
        这两种解读都只提到方向,没有提到路线,且只解决了公共影响力问题。
        我当时提出了博客的两种场景形式(详细参见:杂说博客,博客研讨会发言):精英传播、个人分享。前者与上面说的两大派系观点属于同一范畴,即公共传播;后者则属于社区传播范畴。而结合新浪的媒体定位,最适合新浪的是第一种:精英传播。后来新浪发动的名人博客战略也就是精英博客,我作为新浪博客幕后的推动者,有幸在2005年9月23日被金建华和侯晓强当成了名人博客试验的小白鼠。
        当初做得红红火火的博客中国(其时已经改名为博客网),本来可以在第二条路线:个人分享上与新浪名人博客形成互补,但方兴东似乎着了媒体的魔,硬要和新浪拼媒体。
        令人遗憾的是,国内到现在,基本走的都是精英博客(名人博客)路线,在个人分享上,个人博客依然没有太多建树,最接近的是qq空间,也和精英博客一样,没有商业模式上的太大突破。
        现如今,博客在各门户多少都有点鸡肋的味道,我想,跟过于精英媒体化的思维不无关系,简单以原创文章取代博主经营,让本来属于“新媒体”的业务蜕变成传统媒体的网络版。博客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也就不难理解。
        国内博客集中在精英博客上血拼,精英博客最后的形式又被简化成了专栏博客,(精英博客与专栏博客对比,参见:商业基因与基因自私性 )最后博客编辑只为抢博客作者文章,彻底退化成传统媒体时代的抢稿源行为。我想与博客运营只看到媒体价值不无关系。
         说到这里,可以回到今天的题目了。
         问题的起因源于栾轶玫的一个微博帖子,说“搜狐微博有一个做法是很有媒体意识的,微博编辑通常将一个人发表的若干微博,以中心观点的形式写成一篇新闻,并发表之。这也使得碎片化的微博信息得到重新整合,我唯一的担忧是,这对编辑的素质要求极高,防止为了吸引眼球而冠以名不符实的标题,否则对博主与传播都是一种伤害。”
        栾轶玫担忧对编辑的素质要求高,其实,这已经不是要求高的问题,能够胜任既完成整合又不伤害传播的“超级编辑”并不存在。既然碎片已经存在,为什么不更多地信任碎片能够成为载体,而非要找出一个“全知全能”的看门人(编辑)?(参考:谁是全知全能的道德评判者
        去年开始的这一轮微博浪潮,门户网站先后推出微博,而现在“名人”争夺暗流涌动,争夺名人的目的很明显,这些具有“眼球”的人,能够带来更多关注,或者说,他们的每一段微博都能带来独立的媒体价值。
        媒体固然有价值,但媒体之外也有价值,用长尾理论提出者安德森的话说,甚至他们的总和要远远超过媒体价值。
        那媒体之外的价值是什么呢?一个是内容的多样性,另一个是内容关联的价值。
        内容多样性好理解。除了万众瞩目的明星事件,还有数不清的小范围讨论需要在半公开状态,甚至还有一些讨论需要在封闭状态讨论,我对栾轶玫关于微博上“私密空间”比媒体话语更多的质疑时的回复是:“想想我们平时是在媒体话多还是跟朋友爱人话多就知道了”。其实我觉得这个道理并不难理解,只是许多人,当前还只是把微博当成媒体工具而没有当成电话或者MSN/QQ那样的交流工具。
        内容关联性价值,在一篇文章拆开了变成一个个独立的观点传播后,伴随的不只是传播文字的变短,更重要的是分拆观点传播时,更便于在微博上进行讨论,简单地说,这种一来一回的讨论(所谓关联性)要比单个人闭门写上几千字要有价值的多。当然,由于微博还不是一个高效的协同创作工具,大家不要以效率问题来怀疑它的方向性。
         关于微博碎片化的进一步后果, 6月中旬或下旬,我的新书《裂变——看得见的未来》将有更系统的分析。这个问题到这里不算结束,很快我会把相关观点分享给大家,谢谢!(文:醒客Thinker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