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互联网观察

互联网动力学模型

近年来,互联网重新成为热门话题,促进了关于互联网价值模型的探索,2004年,Tim O’Lary先生初次提出了web2.0的概念,这一概念在一年之内迅速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掀起了一股web2.0的讨论热潮。
去年开始,web2.0也开始在中国、日本、台湾等亚洲国家和地区流行,对于web2.0,不同的人群有非常不同的观点,由于目前对于web2.0系统性的探讨比较少,一些争议常常陷入盲人摸象的境地。
随着对web2.0探讨的越来越多,容易发现,web2.0是web的深化,而不是与此前的web(也有人相应的称为web1.0,下面也称作web1.0)不一样的东西。在去年,随着门户博客潮流的爆发,创业者们不得不对web2.0作重新认识,以前对于web2.0与web1.0的界限显然被夸大了太多。
一个从历史沿革的角度对互联网进行阐释的体系模型显得非常必要,它不仅仅反映当前web2.0的一些趋势,而且能够描述互联网整体的商业价值结构,人们通过这个模型能够系统地找到互联网发展的脉络。
所谓动力学模型,是指从驱动力角度而不是现象角度来探讨,无论是技术驱动力还是用户需求的驱动力,动力学特征决定了中长期发展的方向。
互联网的发展告诉我们,所有的理论探讨,都是后验的,理论家的预言永远要落后于实践者的脚步,因此当前(包括本文)与其说是互联网方向的探讨,还不如说是对当前互联网已有事件的总结,希望总结能够帮助梳理稍显凌乱的思绪。
鉴于web2.0是web1.0自然发展的理解,在接下来的讨论中,如果没有必要,你将看不到对于web2.0与web1.0的分割。
互联网自发展以来,就担负着传播商业价值的责任,其商业价值体系可以用下面的金字塔来描述:

互联网金字塔架构

互联网是人传递信息,并由此衍生各种关系,从而实现价值的系统。毫无疑问,互联网的动力学基础是人、信息以及人与信息构成的各种关系,互联网的目标是要实现价值。
进一步解释如下:
价值(Value):互联网的商业根本。从商业角度讲,互联网上所有的行为都是为商业价值服务的,因此,一切互联网形态最终成为价值的承载体,价值成为互联网金字塔的制高点。
信息(Information):互联网传递的内容。
人(Person):互联网参与主体。作为价值诉求者的人,是互联网的活跃因素。
关系(Relationship):信息与人存在的直接或者间接的关联。关系的存在是的互联网的价值不能简单地表现为信息或者人的数量,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价值越来越体现在关系构建的结构上,关系不仅仅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也广泛的存在于信息与信息之间,信息与人之间。
价值是统领,信息、人和关系是承载者,最终,信息、人、关系、价值构成动力金字塔。但这些还不足以构成完整的,上面的描述是基于使用者的外部特征,没有给出系统的运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此模型,扩充如下:

互联网金字塔模型

业务模型(Business Model):互联网业务机制。四大元素价值、信息、人、关系在互联网上的具体呈现形式,是实现四大元素的承载体。
技术(Technology):业务模型的执行机构。互联网业务动力核心,是最终的运转机制。
至此,给出了互联网动力学金字塔模型,未来的探讨我们发现,许许多多已经出现和即将出现的现象,能够给出合理的预测、解释和方案,欢迎各位探讨。

“互联网动力学模型”上的8条回复

请您看看关于防御盾计划――堪称互联网杀手级应用的系统设计与技术概念。
其核心技术概念是“民事备案与权限借用”系统设计方法。
我认为,这是有史以来,中国人对世界互联网作出的最杰出技术贡献。

TrackBack by 幻影飞狐

  您好,我阅读了您的这篇文章后,发表了一些我的评论,希望可以与您交流。
  我的文章《互联网动力学模型
  文章摘要:

转载:
 
    近年来,互联网重新成为热门话题,促进了关于互联网价值模型的探索,2004年,Tim O’Lary先生初次提出了web2.0的概念,这一概念在一年之内迅速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掀起了一股web2.0的讨论热潮。
 
    去年开始,web2.0也开始在中国、日本、台湾等亚洲国家和地区流行,对于web2.0,不同的人群有非常不同的观点,由于目前对于web2.0系统性的探讨比较少,一些……

    阅读全部内容

善意的提醒您一下:我觉得您说了很多。但也什么都没有说。有种佛说的感觉。信则灵不信则不灵。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