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区与传播

说说社会化情感

        最近,网络群组又开始火热,社交应用开始向群组延伸。那么,群组服务如何才具备社会化特征?互联网社交时代,如何形成社会化情感?
        电媒介之前的机械媒介时代,群体情感是通过广场方式形成的:任何人都可以把信息广播给所有人。人们具有互相感染的直接通道,促进了群体情感的形成,因为人感官生理的限制,群体情感通常发生在非常有限的空间范围,比如部落祭祀的篝火集会,一起拉家常的农村谷场。
        电媒介之后,群体情感的现状如何?
        电视无法实现双向传递,事实上无法实现情感互相传递的要求;网络BBS,从传播路径来看最接近广场:任何人都可以把信息广播给所有人,但是由于同一个人是同时参与到多个这样的广场中,一个广场(BBS板块)与另一个广场没有技术条件互相连同,因此,与机械媒介人是置身在一个广场环境不同,网络BBS人是分裂在不同的孤岛广场上,传播属性被限制;微博具有良好的传播性,但传播路径上与我们之间熟悉的产生情感共鸣的传统广场不同,它顺着人与人之间的关注路径快速扩散。
        当然,社会化情感的形成未必都需要在广场模式下。
        我们已经看到一些群体流行现象:从05年的“超级女声”到最近网络上的“神马都是浮云”,每一次媒体的喧闹背后,都彰显着群体表达上的趋同,这是否就是群体情感呢?
        常常,我们发现,虽然互联网制造了越来越多的流行,但是,与传统流行不同的是,流行的波动性常被夸张地放大,出现大幅度反复的现象,比如:最近网络上出现的“高速护狗”事件,在第一时间,网友的情绪几乎都被“护狗”点燃,但过一段时间之后,一些网站的统计显示反对护狗的比例反而高于护狗的比例。看起来,群体快速的趋同显示互联网具有很强的情绪传递功能。前面把情感替换成了情绪一词,是想说明只是一种短促的突发式的情感。显然,这种情绪或者说情绪化的结果还不能算稳定的情感表达。
        群体情感(情绪)如何产生?由某个个体发起,得到群体成员正向或负向响应,最终形成群体内共同情感(情绪)的过程。过程通常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群体信息传播之后依然发散,群体内的个体并没有趋同的情感;第二种,信息交互本身不完整,传播虽然能够快速趋同大家的情绪,但实质并不是由内容交互达成的一致而是由其他与传播内容无关的背景引导的,情绪不是群体对信息的正常反应,而是有意无意煽动出的冲动,显然,此时也无法形成趋同的情感;第三种,群体以信息协同为基础,通过内容交互形成的趋同的情感。通常我们认为,第一种没有形成群体的情感,第二种是群体冲动情感(或叫情绪),第三种才是我们希望的群体情感。
        从目前的工具来看,无论电视、网络bbs还是微博,依然不具备形成群体情感的技术条件:电视能够单向传达情感,但不能交互让情感趋同;早期bbs能在版块内形成趋同情感,但无法实现向外传播,不具备社交传递的特征;微博则缺乏有效的反馈途径,容易形成蝴蝶效应式的冲动。
        由于微博的流行,带动了很多电子化流行,但冲动的情绪(化)不是我们需要的互联网,只是互联网社会化情感发展中的一个中间步骤,充满情绪的互联网还处在烦恼的青春期,。
        信息化正在把地球变成了地球村,现在谈论社会化情感还有些偏早,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社会化情感无法让地球村重新回到部落化时代。
        部落与地球村的区别在于:部落是广场行为,参与人之间可以直接传递情绪,而网络地球村不是每个参与者都直接传递情绪,每个人的“部落”边界与他人均不同,不同的“部落”通过人际关联,形成的无确定边界地球村。地球村的情感共识通过涌现(收敛机制)实现,信息不需中心广播到每一个节点,而是多边的俩俩行为。
        人类创建的社会,正在从中心控制回归到生物进化的路线:社会秩序的形成将由规则限制下的个体自主行为涌现,而不是随着中心部落鼓的固定节奏而翩翩起舞。(文/醒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