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版权与阅读 社区与传播 视频新媒体

视频版权生死劫

        视频版权的事讨论了好久,4月下旬,56 的ceo王建军又约圈里几个朋友聊版权的问题,探讨在互联网视频领域,如何做到既保证版权方利益,又能发挥互联网传播优势。我觉得,对于一个视频运营网站来说,版权问题其实分两个层面,一个是现有法律框架下,企业如何发挥版权作用;另一个是,在尊重互联网传播规律的情况下,如何推动立法进步。

分类
版权与阅读 视频新媒体

学Hulu?没戏!

        07年下半年,视频行业结束了其高速发展期,而到了08年下半年,随着经济危机的蔓延,视频行业则出现了空前的阻力,好在经济危机也大大降低了此前占据视频公司半数以上开销的带宽成本,否则,能有几家视频网站能够扛到今天还很难说。

分类
版权与阅读

web2.0版权研讨:制作公司对话视频网站

        当前,电影、电视剧或者节目公司与运营网站间的分歧很大,对于节目流通存在很大障碍。
        导致分歧大的原因是,从一单生意来讲,双方的分歧很大,一个鸡蛋要价1块,一个只出5毛,谈判能有什么结果?

分类
视频新媒体

视频及数字娱乐研讨会[记录]

时间:2009年8月6日下午,地点:互联网协会。
人员介绍。(略)
互联网协会李主任:视频受到关注,3G与新技术的发展将对视频起到推动作用。版权等问题则是阻力。网络版权联盟 将对版权相关问题进行协调,促进新媒体版权健康发展。

分类
版权与阅读

视频网络版权正面临系统性灾难

        引子:网络版权成本过高,正使得网络视频行业面临系统性灾难! 
        当版权代理商与各运营网站因为版权纠纷,乐颠颠不断打官司的时候,大概不会想到,一年多以后,他们似乎已经完胜了,视频网站们开始全面清理用户上传中的影视内容,侵权盗版官司,以视频网站要以接近完全的妥协而告一段落。这是正版运动的骄傲吗? 

分类
视频新媒体

视频网站何时雄起?

        2009年,网络视频进入第5个年头,近5年来,视频的发展一直突破人们的想象,从2006年数百家争艳,到2007年遭遇滑铁卢 ,以为该见底的网站运营者打算在2008奥运年证明自己互联网新贵的地位,遗憾的是,08年视频象年初预测的一样,没有突破 ,视频行业从发展形势上走向深不见底的滑坡。 
        在中国互联网发展了10年之后,用3年时间缔造一个新的互联网业务,被再次证明有些异想天开,此前有这种想法的是博客,视频的转机还要熬多久?许多视频网站运营者以迷茫看不清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稍显侥幸的是,这种迷茫在互联网领域,还不至于让ceo们恐慌。 
        从P2P网站兴起时,大喊“新媒体”,到分享网站利用社区做“媒体”的事,再到奥运机会金融危机后盈利压力下推进“视频新闻”,或有意或无意,视频网站运营者们一直对“媒体”情有独钟,只是媒体,媒体能成为新业务吗?即便套上“新”的帽子? 
        当然还会有许多人继续许多人,继续成为媒体的价值挖掘者,自媒体、社区媒体、本地媒体等难以说清的概念,在创业者的嘴中时有闪现,我想这些应该有其创新之处,只是他们能够构筑起竞争壁垒吗? 
        互联网新业务想要在既有网络大佬的身边崛起,要么具有与网络大佬们不一样的用户使用特征(如别人是集中访问的媒体形式,你是分散的社区形式),使得已经具有巨大用户入口的大佬无法简单实现用户的迁移;要么具有技术难度,其他的网站即便具有相似的用户使用特征,短期内也难以复制业务。 
        大量的资金当然也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从过去几年视频的发展看,与盲目比起来,大规模现金的作用显得为不足道,视频作为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互联网烧钱游戏,到今天这个样子,已经足以让投资者顿足捶胸。 
        老祝要以商业利润来衡量视频网站,肯定会被视频ceo们归到老土的行列;而谢老keso提出的业务创新的建议,对于已经经历了两三轮以上融资的视频网站,显得有些远水难解近渴;胡狼从传统电视突破的视频方式,不确定性很大,但还有些想象空间;it99的吃喝玩乐,利用视频当工具看来代价会更低。 
        在一个不确定的行业,坏事和好事总是难以划分边界,56网去年被关停1个多月,打击之大不言而喻,但相比于许多视频网站盲目的追求流量,错误只不过是自杀和他杀的区别罢了。在大家追问56被关停的原因时,我的黑色幽默是:“主动降低运营成本”,我想我至少说对了一半。 
       一场意料之外的金融危机,让视频网站们的口水战稍有停息,谁是规模第一,谁挣了更多的钱,似乎并不重要,本来嘛,一个还在念书的小学生因为回家路上多捡到5毛钱难道就比邻居家小朋友更有商业天赋吗? 
       当前,几家视频网站,为了一个极可能被观众骂为垃圾的电视剧,争得吐沫星子乱飞,一个简单的商业购买能如此大动干戈,视频网站的压力之大,可见一斑。 
      56新任ceo王建军公开露面,看来,56要回来了,对于视频行业来说,谁也不希望非商业竞争的意外离场成为规律,56回到地球是视频行业的幸事。 
       据说,一些视频网站自2009年开始,已经可以逐月收支平衡,似乎视频网站已经跌到了地板,该是见底的时候了,5岁,该是慢慢懂事的年龄,视频行业到了去伪存真的年头,从浮躁沉静下来视频网站将在2010年走回上升期,同时,由于创业网站的“教育”,门户视频、电视网站视频已经占有相当的地位,挤去水分的视频行业整体已经到达“地板”,有些网站如果还难以忘记做秀,地板下面会有地窖等着他们。 
        07年我说视频网站集体遭遇滑铁卢的时候,有人说我的结论是错误的,3年后的今天,视频网站的迷茫无需争论,而现在,确实到了视频网站开始认真也可以认真做事的时候了。
分类
视频新媒体

视频播放器的迷途

这几年,有个视频播放器非常流行,几乎成了攒机必备软件,那就是“暴风影音”,暴风的流行原因只有一个,通吃各种格式的视频。
通吃的神通在那里?谜底可能像魔术揭秘,说出来会让人失望,暴风只不过是在你安装软件的时候,把网络流行的解码器全部给你装上而已。这确实让人大迭眼镜,但却是神通中的简单事实。
另一桩视频播放器的故事发生在十几年前,90年代中期,随着VCD碟片的流行,人们开始把电影院“搬”到了家里,用计算机光驱看VCD电影成为时尚,年轻人热衷于买盗版碟或者租碟,因为制作质量或划痕等原因,播放并不总能那么流畅,VCD年代,好的播放器最重要的几乎就是容错能力,拿个碟片就能放才是硬道理,当时有个流行的播放器就叫“超级解霸”,成功首要原因就是不挑碟。
简便就是硬道理,这是两波视频播放器成功的共同之处。
作为一个工具,暴风影音无疑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从商业上看,却未必是一个值得称道的例子。
使用上,暴风是一个标准的软件工具,它为用户提供一项明确的功能:播放视频,且通常能让用户非常满意。而从商业运营来看,它却不象一个软件,不需要购买授权(license);也不象一项互联网服务,不需要用户按期支付信息费(服务费)。暴风影音软件更像是通过互联网发布的一个特殊的免费“内容”,这个内容恰巧能够被用户反复地“读”(用来读其他视频文件)。
与VCD年代的超级解霸一样,暴风影音也是播放本地视频,只不过超级解霸播放更多是买来的VCD光盘,而暴风影音播放的更多是存放在本地的视频文件,这个可以统称为离线播放。
暴风影音也与VCD年代的超级解霸不同,暴风影音虽然也是播放本地视频(存放在本地计算机而不是互联网上),但暴风播放的视频是从网络下载的,如果网络条件较好,理论上,可以实现一边下载一边播放,忽略掉下载与播放之间浪费的时间,暴风的这种播放方式未尝不可以看成(准)在线播放方式。
看上去,暴风影音出路似乎很明确:从离线播放到在线播放。遗憾的是,暴风加BT下载的准在线播放方式早就有了占位者:P2P视频播放。04年前后兴起的P2P视频直播已经先走了一步。暴风影音要想抢占在线播放市场,需要重新起步。
播放器的困惑并不只是暴风影音,对于早在04年就起步P2P视频直播的在线播放器,虽然有省服务器带宽,更容易支持高码流高清播放的优势,但还是被后起的基于flash技术的点播,数以千计的视频分享网站,利用成本更高昂的flash点播技术,很快在规模上超过了P2P播放,从播放器的角度看,P2P在线播放器输给了flash点播播放器。
P2P难以规模化,最简单的原因是播放器不统一,不同提供P2P内容服务的网站,提供的P2P技术平台不一样,用户无法在不同的P2P内容服务商之前平滑迁移。Flash点播则不同,采用flash技术架构的网站之间,用户只需要在一个网站上更新了技术组件,几乎不需要任何调整,就可以没有门槛的到另一个网站上播放内容。
很显然,更高清晰度、更省钱败给了“简便”。
2006年底,当joost出现的时候,尽管此时中国P2P直播早就开始了,但还是引起了国内一波joost克隆潮 ,这不仅仅是反映了创新不足而更多反映了信心的缺失。当2008年joost宣布停止终端软件下载,转而要与后起之秀hulu竞争网页视频播放时,我们知道,“简便”在这个越来越快的互联网世界多么重要。
2009年已经过了1个多月,在视频行业泡沫与金融危机的双重压力下,视频行业正经历痛苦的洗牌,尽管在很大的程度上,第一波视频创业公司面临全军覆没的可能,在这个冷酷的冬天里,数字电视、手机3G将给视频互联网注入新的动力,传统媒体(电视台、广播电台、新闻报纸)的网站也将加入这场旷日持久的竞争。
透过播放器的迷途,刘欢的那首《从头再来》轻轻飘过,“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勤勤苦苦已度过半生,今夜重又走入风雨”,我们依稀看到网络视频的无限精彩。

分类
视频新媒体

视频网站的决胜点在哪里

        去年,视频分享网站迎来了快速增长期,许多网站曾相信,经过07年的群雄逐鹿之后,08年,将是封王拜相的一年。然而,这个美好的愿景随着08年初广电总局与原信产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56号令)的出台变得模糊起来。
    以视频分享为代表的国内视频网站的前景到底会怎样?哪些因素会决定网站能够坚持到最后?
    1、  用户访问规模
    视频网站,看上去似乎是第一代图文互联网的直接升级,其竞争似乎依托于现有的互联网格局才对,而实际上,传统的网络门户,至少没有整齐地站到网络视频的前沿,新兴的视频网站纷纷从零起步,从头一步步跨过1万、10万、100万关口。
    传统网络门户的状况并不算奇怪,传统视频大户的电视台离网络视频的世界更加遥远。
    看来,视频网络用户的聚集会有一个新的过程,在网络视频的普及潮流中,第一要竞争的依然是用户规模。
    除了一般意义上,每天独立用户达到1000万,具有一定规模的固定用户外,对于内容、产品、商业模式还不明朗,处在发展阶段的视频新业务来说,面向什么样的用户群显得更加重要。
    视频用户习惯,来源于早期或者大型视频网站对用户的引导,也与视频网站所处的周边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在美国,Youtube是Home TV的网络延伸,而当影视剧成为国内视频分享网站占据半壁江山的服务时,视频分享网站正在争抢中关村光盘小贩的饭碗。
    识别当前情况下视频用户群,快速形成用户规模,重要度★☆☆☆。
    2、  客户认同度
    大把大把烧光投资人的钱之后,投资回报的压力越来越大,尽管不如乐观的从业者那么兴致勃勃地要在08年分出个雌雄,毫无疑问,形成有预期的盈利方式是未来一两年视频网站们工作的重点。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虽然与投资回报尚有巨大的剪刀差,广告依然是最能预期的盈利模式,真想让广告赚钱,客户认同是商业化的首要考虑:是否能吸引足够的有价值用户群,是否能够长期稳定运营,是否有足够的知名度。
    从只顾满足用户的眼球到取得客户认同,视频网站需要经历凤凰涅磐般的痛苦历程,在一个缺乏商业理性的新兴互联网市场,先有用户规模再有商业模式的压力下,为了短期内实现用户规模,视频网站本着怎么热闹怎么做的思路,让用户需要与客户价值严重背离,花了数千万的视频网站投资商们,希望庞大的用户群,能够与商业利益能够对接。
    对于一些急功近利的网站,这种对接的难度,就像要让苹果树成长快得像稻草一样,或者疯长的稻草顶上结满苹果一样。
    网站CEO们心知肚明,但他们不说,他们等着客户来认同!重要度★★☆☆
    3、  版权解决情况
    在用户与客户之间,版权是最重要的桥梁之一,但不幸的是,传统的版权登记制度,严重限制了互联网发展,复杂而繁琐的版权登记过程与越来越扁平、便捷的互联网应用形成强烈反差。
    一些视频网站在灰色地带,一路狂奔,杀出了一条血路,但问题只是被拖延而没有解决,当越来越密集的版权律师函不断传递到CEO的办公桌上,用户虚假繁荣流量带来的快感迅速被侵权诉讼掩盖。
    在现有版权框架下,如何引导主管部门认可新的版权模式,如何兼顾用户参与积极性与版权人的利益,打破传统版权机制,解决互联网下的版权问题,是视频网站能产生价值的关键。重要度★★★☆
    4、  内容监控
    视频分享,出发点虽然是社区性行为,但从目前国内的形势看,几乎全部走到了传媒的行列,这些具有社区一样管理难度的新媒体,如何保证内容能像电视台节目一样满足监管部门的要求?
    从目前公布的数据来看,大一些的视频网站每日上传的视频量在数万条,如果按照3万条,每条5分钟来计算,需要100人24小时不间断工作才能看完,也就是说,要想让这些视频都通过人工审核,需要雇佣至少100人,且24小时不停地工作,另外,上传者还需要忍耐人工审核视频的漫长等待。
    一个视频网站流量增长30%,需要数月时间,而下降30%,则只需要由于“技术原因”被关闭24小时,当一些视频分享网站公告说由于“技术问题”暂时不能提供服务时,毫不夸张地说,视频网如何解决海量视频的人工审核已经成为视频网站最核心的竞争力。重要度★★★★

分类
视频新媒体

新媒体的发展使行业围墙消失

[2008年4月19日在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讨会上的发言] 

大家下午好!新媒体是一个新东西,我把我的一些心得和体会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是一个大环境的问题,互联网络在普及之后,带来一个变化,最大的一个趋势是什么?是扁平化。

以前我们知道,当你在街边买一张DVD的时候,其实这个DVD到你家门口那个小贩手里,之间经过批发等一系列环节,无论你在正版商店,还是盗版商店,都是这样。

那么现在,在互联网上,到新浪网上看视频等东西的时候,不管谁去看,内容跟你是直接的,中间即使有一些环节也不会是类似商业流通的东西介入进去,流通扁平化了。扁平化带来一个结果是什么呢?第一个就是在整个一个交易要完成的步骤,它可能由原来的三、四步变成三步或者两步,即由源头直接到最终的消费者,博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今天写一篇文章,他中间不需要经过任何出版机构,我的读者可以直接看得到。

扁平化带来的另外一个现象就是就是跨行业。大概在三年四年以前,大家都知道,你打电话的时候,从来不会想到,打电话这件事情会跟电视有什么关系,或者说,当有互联网的时候,我们也想不到,互联网它会跟电影或者电视有什么关系?但是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做电视的人跟做电话的人可能在发生竞争,中央电视台已经开始跟电信公司竞争了。这说明什么?说明这种扁平化的东西出现之后,许多传统不相关的东西,出现在一个平台上,人们发现,突然之间行业间的墙都倒了,所有的人都在一个战场上的战斗,这是扁平化带给我们的一个冲击。

在这样的情况下,现在大家都提新媒体的概念,大概在2000年左右的时候,大家提另外一个概念就是新经济。新经济当时是对互联网的说法,我觉得今天我们提新媒体了其实比新经济这个概念应该说提的还要稍微小一点。那么新经济也好,新媒体也好,最重要都是描述在互联网这个状态下,它引导整个产业会会发生什么一些新变化。

从传统媒体来看,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内容的制作,一个是传播平台。

电影电视我觉得一个最大的变化首先也是围墙消失。

在电视台里面干过就知道,你做电影、你做电视,制作者很少能跟观看的人接触得上,基本上就是闭门造车,就是把门一关上就在造,造完之后,把你把这个贝塔带给出去的时候,你制作者的故事结束了,观众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就是内容制作这个过程中是完全封闭的状态。

从传播看,传播平台它是一个非常多样化的一个过程,当你有一个电影制作出来,它要发行院线的拷贝,要发行DVD,这一系列的东西他是要通过不同的渠道去发行的。

现在我们面临另一个情况,就是网络在扁平化,使得视频内容制作、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围墙消失,实际上带来一个可怕的东西是什么?举个例子,就是原来我们可能在市场上去找工作的时候,比如一个做建筑方面的人,他不用担心,一个做电子方面的人跟他竞争。但是现在你会发现,你出去之后,只要是大学毕业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变成你的竞争对手。随着社会效率越来越提高的时候,这个竞争的剧烈性是以前无法想象的。

视频新媒体上发行和内容制作也会进一步一体化,以前发行制作是完全两个概念,现在发行制作一体化了。那它本质上是有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在驱动这种事情实现呢?

我们正迎来一个微操作时代来临,那么怎么样去理解这个微操作时代?第一个就是碎片化,以前你去买歌曲的时候,你要一张碟一张碟去买,不会有一个人刻一张光盘就卖你一首歌,但是你现在互联网下载,你不要说你就买一首歌,你只买一首歌的一部分都可以,这就是说内容在发生碎片化。

如果我们把时间往回溯大概5年时间,就是互联网带宽比较窄的时候,视频在互联网基本上起不到什么作用,你想像一下,如果你想去看电影,假定你很有钱,你在那个时候你想看电影,你能看到多少,你估计你能看到多少部电影,一般来说,最近一个月流行的电影,基本上你只要有钱都能看到,但是最近一个月以前的电影,你可能只看到它的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为什么呢?因为所有的电影都锁到库房里去了,你是看不到的。

今天你在互联网上,你可以想像,中国电影100年的电影影片,你到新浪播客或者到一些平台上搜索的时候,每一部影片你几乎都可以看到,这是一个什么特征?说明内容可访问性极大的提高了。以前内容可访问性实际上是阻隔的,现在内容可访问性极大的提高。

在这样一个情况下,一个是,你访问的主体对象都是可以访问,可访问对象泛化,同时可访问的单位在缩小;再一个就是访问的人群剧增。访问与被访问对象的数量都在往上增长的时候,每一个人都可以访问一个院线的时候,整个传播所考虑的复杂性在快速膨胀的一个情况,这个情况是靠什么东西来支撑住的?

以前我们知道就是在互联网刚刚兴起,大概是97年,98年的时候,尤其到2000年的时候,其实在美国可能是99年,是2000年,2001年的时候就互联网遇到一个危机,当时什么原因?就是互联网这种东西最大的特征就是提供的东西是免费的,比如我看新浪网一下,或者看其他一个网站一下,正常来说,看一下可能需要付一分钱,或者付两分钱,但最后你没有合适的支付手段,最后变成免费了。免费之后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就是说免费作为一个商业主体来说,它是不可能能够长期的把这个商业模式持续下去的,那最后是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后来出现了网络广告,网络广告的出现,把我们看上去是免费的一个互联网,本质上是一笔交易。这个交易怎么看?互联网的内容,你每收看一次可能是1分钱,但是这个1分钱你在传统支付方式去支付的话,可能支付成本是一毛钱,也就是说他本身的价值要远远小于你支付成本。那么现在当我引入广告之后,由于广告主在你每看一次广告时,实际上广告主向我支付2分钱,但是其中1 分钱是用来承担你们用户看这个信息发生的成本,那我还赚了1分,这就意味着一种微支付的出现。就是在信息碎片化的同时,微支付手段的出现,使得这个交易变成可能。

刚才那个微支付仅仅是一个借助广告实现的模式,现在大家知道,大概三年前,银联出现了,银联出现之后,电子支付能力也进一步提高,刚才广告支付的可能是几分钱的概念,银联支付几块钱,从几分钱然后一直延续到比较大的数额上,都出现了成本非常低廉的支付方式。

刚才讲的这么多情况下,信息量在爆增,然后个人所处理的信息又非常有限。在90年代,或者80年代末期的时候,那时候有一个概念,叫“信息爆炸”,说每个年轻人应该好好学习,因为未来知识信息要爆炸。但是实际上今天看来,我觉得至少今天所坐在这里人并没有被真正突如其来的汹涌的现状感到恐惧,但是在当时的时候,我觉得那个时候我的感觉就是未来那种很可怕,因为信息量那么多,我时间有限,好多东西我看不过来,但是怎么去平衡你能看的东西是有限的,但是存在的是无限的东西的一个困局呢。

我用一个叫“客厅原理”的东西来说明,什么要“客厅原理”,大概是这样,你回家之后,你家里挂了几个照片,我们就以照片为例来说,其中有一个照片可能是徐静蕾的,另外一个照片要么是你自己的写真,要么是你结婚照,不小心你有一天把你家墙推倒了,跑到邻居家一看,一看徐静蕾的照片你还看到了,但另外一个,肯定不是你的结婚照,这是一个什么概念?你会发现徐静蕾的照片,因为它的质量好,所以它会出现在很多人的家庭里面,成为一种公共的艺术品。但是你的照片哪怕比徐静蕾的照片还要好,它都不可能出现到你邻居家里面去,这就是一个信息属性的不一样导致的不同性。

当你在消费一种信息的时候,信息是有公共信息和个人信息之分的。你个人信息和公共信息的区别不在于它质量的高低,而是在于它的属性。比如你写一封情书,你不可能每一次都把普希金的诗抄过去的,你肯定要自己写的。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新媒体解决什么?把公共信息和个人信息在一个平台上进行运营,但是它有足够的技术手段,能一把这个信息按照它们各自既有的路线去传输。这是讲到的海量信息和个人信息传播的区别。

那么最后就是我还讲一点,就是说新媒体,作为新媒体来说,到底新媒体怎么看这个问题?首先新媒体不等于视频,或者不等于网络视频。视频实际上是更宽泛的一个概念,如果拿“客厅原理”来说,徐静蕾你可以看成是一个公共传媒现象,但是的结婚照它可能就不属于传媒的范畴,按照这个理解,其实所有非公共信息的部分,都不是传媒的范畴。

现在我们做很多事情,我们很容易把公共信息和个人信息界限混淆掉了。这个里面可能有现实情况,由于我们刚刚把这个窗户打开,有一些人愿意在网上秀一些个人的东西,因为别人思想没有开放,所以你以一个人冲出来之后,像芙蓉姐姐就变成公共信息了,不过,当一万个芙蓉姐姐都出来的时候,你还去看吗?你肯定不会看,打死你你也不会看。新媒体首先不等于网络视频。

我们探讨新媒体的价值,新媒体真正最核心的价值是什么?就是信息看门人的问题,现在包括国内国外的一些新闻,比如圣火传递,有人就说,西方在新闻那么自由的情况下,为什么还出现歪曲性的报道?实际上是这样,所谓的公正性,传媒本来它是负担一个监督和公正这么一个准则,但是,处在一个充满商业化的世界,一个铜臭味非常浓的社会里面,那么越来越集中的传媒,他的权利集中在少数人手之内,它就极可能被利益集团左右。所以从当前互联网的形式里面,信息传播上看,其实从国外Web2.0浪潮里面,从价值这个角度来看,一个最重要的价值是什么?就是要改变看门人,以前是由强势传媒设计的看门人帮你把握信息关。那么这个看门人要让位给真正的信息消费者,如果这个信息的看门人如果真正让位给一个消费者来做评判的时候,那么新的价值体系才真正建设起来。

我就说这么多,谢谢大家。

分类
版权与阅读

web2.0版权研讨:从登记到认证

     在人们急切想推动web2.0商业化的时候,更重要的事情是如何解决版权问题。
    视频分享网站似乎一直是烫手的山芋,在深得用户喜爱的同时,却让客户感到困惑。用户只关心你有没有好内容,至于内容是不是合法,并不影响观看,而投广告的客户,没有版权的视频则是雷区,商业价值难以得到保证。

分类
视频新媒体

08年视频网站难有突破

           08年已经过去两个月,视频互联网今年的形势会如何?恰逢奥运年,是否能够借奥运雄风实现网络视频化的飞跃!?一切看上去显得那么必然,而实际上,又迷雾重重,视频互联网经历一年多前的滑铁卢之后,有些许热闹镶嵌,但总体来说,08年的视频互联网,会有突破吗?
 看上去热闹,实际上没有亮点,寡头是烧钱的“寡头”
         08年中期后,许多视频网站纷纷“兴奋”起来,alexa排名纷纷进入200以内,一会儿宣布用户过千万,一会儿宣布流量过亿,看起来一片热闹。然而,如果真要细数视频互联网运营到底有什么突破,似乎难以找出亮点来,拉幕广告也好、给用户发钱也好,充其量也只算是营销推广噱头,对于视频中长期发展来看,没有任何突破性,照此看来,即便视频网站们公布的数据是真实的,能支撑的商业价值也非常有限,流量并不等于价值,对于视频互联网来说,更是如此。
        半年时间,Alexa前后两次对国内视频网站流量进行清零,可怕的不是作弊问题,比作弊更可怕的是视频网站缺乏价值度量标准,视频运营者们没有找到合理的行业价值度量标准,从门户时代心急火燎引进点击指标后,迫不及待地数字赶超,只能勉强给视频网络维持个热闹的气氛。
        显然,“双寡头”时代的提法有些言之过早,充其量也只是网站的营销策略,过于一厢情愿。以前没有看到,将来估计也看不到:商业模式还未建立就可以称寡头的,双寡头也不例外。如果现在一定要说,也只能说是热闹的烧钱寡头罢了。
 看上去因为管制,实际上缺乏动力,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
         07年底突然发布的56号令,给那些运营失策的视频网站CEO们一个非常漂亮的借口,总算对董事会有个可释怀的交待了,天不助我,为之奈何?08年马上进入3月了,还没有较大的视频网站因为没有视频牌照而被“砍头”,至少从目前看,国家对于视频网站的管制不会如此武断。
        由此看来,真正绝后路的不是管制政策,而是运营缺乏动力,视频网站如何从内容选取、产品设计上获得用户需求的支撑点,而不是仅仅满足用户的猎奇心理,网站们应该着重反省。
        视频网站如果任由现在的模式烧钱,实在看不出来,烧到什么时候会是个尽头,56号令对于过于挥霍的网络视频业来说,显然是一种催化剂,VC面临越来越大的投资风险,将会更多关注视频网站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看上去热闹的指标,视频网站不得不重新思考运营定位。
         一个互联网行业的崛起,必然是商业模式突破带来的,google搜索对于门户超越,是长尾信息价值被发掘带来的巨大贡献,视频网站要找到新的商业模式,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看上去欠战略时机,实际上战术偏移,游移于媒体与社区之间
         视频网站进入第4个年头,4年,不短也不算长,一种新模式的创建,还需要些等待的耐心。对于诸多视频网站的决策层来说,抢占视频互联网制高点是基本一致的认识,几乎没有有人怀疑,视频互联网,或者说互联网视频化,是互联网的下一步。
         不过,视频互联网并不是将图文换成流媒体那么简单,也不会是单纯的电影电视网络化播放的问题,网络视频对于时空特性的颠覆性,远比人们现在能想象的要丰富。
          做为商业操作的视频网站,流量的压力是直接的,在行业未来与业绩考核的较量中,赢了流量输了未来并不奇怪,商业化的战术偏移理想的战略也不奇怪。
         新起的视频网站,在门户媒体模式已经形成压倒性优势的情况下,现实的出路在于社区化,而一旦量化到战术操作上,利用广告驱赶用户登录显然挂一漏万,社区被简化成登录,好比人被简化成会呼吸的蛋白质。
        面对商业化的巨大压力,流量是与资本唯一的对话语言,社区化的理想只能让位于媒体性运作的现实,视频网站运营游移于媒体与社区之间。
 运营数字不好的已经输了,好的还没有赢,行业加速分化
         显然,高昂的营运成本被56号令的影响进一步放大,尽管真正的影响并不来自56号令本身的规定,而此前,行业的问题也绝不是因为没有前景或是判断不明,而是来自商业中现实与理想的平衡。
         奥运的商业高度预期,随着日期的临近将变成现实的压力,许多视频网站已经进行了3轮左右数千万美金的风险融资,进一步的融资越来越难,而距上市的盈利要求却有较大的缺口,行业分化的加速点随着奥运临近正在到来。
          能够预期的是,运营数字不好的已经输了,但数字好的也还没有赢。最终赢的不是看上去数字漂亮的,而是迎合了用户需求的。基于此中的重重矛盾,视频网站08年仍然难以有突破。

分类
视频新媒体

视频互联网:向左看,向右看

向左看:追加投资;向右看:剪刀差

    继土豆网号称拿到1800万美元投资后,下半年来,视频网站开始迎来新一波融资,PPLive、优酷、我乐均宣称拿到两千万以上投资,视频互联网简单沉寂之后,投资又开始活跃,是钱花光了还是又有新发展?与巨额投资对应的是成本与收益之前日益扩大的剪刀差,是因为这是个没有退路的游戏还是因为曙光就在眼前?

 

    向左看:跨媒体运营;向右看:内容渠道暧昧

    新的网络视频调查显示,电视剧、电影是网络视频最大服务,不知不觉中,网络视频已经成为最大的跨媒体服务,从这个角度看,互联网成了电视电影新的发行渠道,所谓新媒体呼之欲出,然而有些别扭的是,新媒体的渠道和内容显得并不真正默契,电视台在与互联网合作的同时忘不了自己也建个号称新媒体的网站,而视频网站们也忙不迭地制造自己的原创节目,合作变得有些暧昧,是怕合作者抢了自己的饭碗,还是新媒体的前景给了人不切实际的期望?

 

    向左看:渐入佳境;向右看:缺乏模式

    大量竞争者同时进入,对用户的推动作用明显,视频已经逐渐成为网民上网的一项主要诉求,互联网视频渐入佳境,不过,视频究竟要做成什么样子,网站们似乎并没有想清楚,一方面喊着UGC(用户制造内容),一边编辑忙不迭的上传视频;一边喊着要做成社区,一边又急着搞原创内容,即便号称最具社区化的视频网站,过客观看依然占据九成以上。网络视频难道真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向左看:流量激增;向右看:版权紧缩

    今年6月份开始,许多视频网站开始迎来井喷,一两个月流量翻翻不是什么问题,人们开始认可上网看视频,而与此相对应的是,版权内容比例却在下降,随着国家加大盗版治理力度,网站将用什么支持流量的进一步发展?

 

    向左看:媒体;向右看:社区

    总体说来,视频有媒体与社区两重属性,孰是孰非没有定则需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合的才是有前(钱)途的,经过非正式排序,最像媒体也最可能成为媒体的是新浪播客,最像社区也最可能成为社区的是土豆网,按照媒体属性逐渐减弱,社区属性逐渐增强的排序如下,新浪播客、酷6、优酷、六间房、搜狐声色博客、56、QQ播客、土豆网,欢迎不对号入座,有兴趣的各位增加本排序的节点数量,做个视频网站谱系图。

分类
视频新媒体

网络视频如何进入主流

        网络视频经历了两年的发展,春夏秋冬一扫而过,一方面,网络视频成本投入与收益之间面临越来越大的剪刀差;另一方面,视频作为图文互联网的未来式,视频互联网必将成为互联网的重要组成。网络视频面临近期困顿、远期清晰的矛盾之中。
        24日周六,参加了IT沙龙恢复的第一次活动,话题是视频和播客的发展形势,下面根据我当时提到的一些看法整理。
        网络视频或者说视频互联网怎样、什么时候能够成为主流互联网应用?
精英领导的普及潮流
        两年前,人们还在争论博客到底是精英的还是草根的,原教旨派认为,博客在于分享、互动这些偏向功能性的新应用,是与主流的以信息传播为特征不兼容的。对这些话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看我博客2005年下半年的一些内容。
        后来的情况大出一些博客尤其是原教旨主义博客们的意料之外,门户博客一夜之间成为国内博客的主流,以名人、意见精英为代表的专栏式博客引导了国内声势浩大的博客普及潮流,现在博客已经成为门户类网站的标准功能。
        当然,博客的故事并没有就此完结,博客概念普及之后,形形色色以功能为导向的博客拥有了良好的基础,将逐渐进入分化和成熟。
        正如沙龙现场许多人的意见一样,成功的业务是以精英或者说意见领袖们领导、群众参与的运动,精英领导与群众参与是密不可分的。
        德国之声最佳视频博客公众奖由“猫耳宝贝”新浪播客获得是个很好的例证,普通的播客用户想跨越专业视频标杆,比普通个人生活博客超越名人博客更难。
         许多推崇web2.0的人会更多的关注草根,关注聚光灯之外的长尾,不是说草根不重要,而是说,忽略短头错误更大,一个行业处在起步时,短头是最有开发价值的地方,短头被开发完了去抢长尾好理解,如果短头还没开发,就抢长尾,不免有“傻孩子”之嫌。
        意见领袖的榜样作用,将是普及化的强大动力,视频的发展也不例外。
进入主流倒计时
        不妨先回到互联网图文时代,世纪之交时,“烧钱”曾经是互联网的代名词,一本《烧·com》 记述了这一段疯狂,视频时代的今天,在烧钱一事上,有过之而无不及。
         图文互联网成为主流,发生在什么时候?发生在网络图文的传播和报纸杂志的具有相同传播力的时候,此时,互联网具有能够传播与杂志相同质量的内容。现在回算起来,门户真正起来是在2003年,那时候,经常看报纸的人基本上具有了访问互联网的通道,而此前网络并没有如此普及,随着IT的快速发展,年轻人的生活节奏加快,他们更习惯互联网的快速方式。
          图文互联网进入主流传媒的条件互联网具有保证质量的普及。
        按照这个思路,视频互联网进入主流的将发生在1M以上接入带宽普及的时候。700k、800k码流的视频质量基本能到达电视的质量,互联网接入带宽低于1M的时候,图像质量低于已经是主流的电视,所谓互动性等先进的功能优势难以掩盖基本质量的无法保证的现实。
        由此推测,一到两年左右,视频互联网将进入主流。

分类
视频新媒体

需要忘记电视吗

  郑治调查到底谁不看电视,有点意思,不过我对结果的意义并不抱希望,因为即便被调查的十个“伪用户”都说不看电视,电视也不会马上消失。

 

    英国人说“三代培养一个绅士”,要表达的是,不管什么事都有一个周期,你无法突破自然规律的底线,看电视这档子事,也会有个周期你跨越不了。

 

    前一阵子,郑治转过另外一个哲学故事,结论是“人若不死,最大的问题将是‘每代人如何接受新变化’” ,社会人群习惯的变迁,通常不是单个人的习惯改变了,而是老习惯的人死光了,这或许有些夸张,但习惯与已经建立起来的模式对于创新的影响可见一斑。而且有些行为可能不仅仅是习惯,而是性格或者说基因决定的,而这,改变的周期就会更长。

 

    电视时代是否终结,不在于你想不想忘记,而在于经存在能够真正替代电视的服务。 

 

    新事物的出现,并不唯一作为替代老事物而存在,还有两种可能的大方向,分化者与升级者。 

 

    照相机的出现,没有使画家消失,而是使画家分化成花匠(替人画像的人)与真正画家(从事艺术创作的人),照相机代替了绝大部分画匠,但画家分化后的真正画家却延续了下来,并因为分化之后更专注而得以加强。

 

    彩色电视替代了黑白电视,人们更多认为是一种升级而不是替代,因为彩色电视并没有带来所谓模式上的差别,也没有给一些用户带来危机,或者说它没有改变结构性的东西。从这个角度看,如果通过互联网看电视的方式与传统电视大同小异,最终,只不过是终端用电脑替换了电视的升级行为。

 

    电话的出现,电报最终消失,大概是最接近替代的模式,实际上,更多的,可能不只是电话的功劳,互联网提供的众多通讯方式也是这一结果的推动者。 

 

    新旧事物的演化通常要比简单的更替复杂的多,不仅仅考虑技术上的进步,更多的还会考虑商业上的回报和人们使用惯性,一种型号汽车几乎每一两年就要换新款,而对于绝大多数人,不太可能随着厂家的推出而每年换新。技术的连续变化,而人阶段性去接受是基本的现状。

 

    郑治的调查发生在互联网上,沉浸于电视和还离不开电视的人仍然占有绝大部分比例,所谓的抛弃者寥寥无几,我几乎敢肯定,那些自称抛弃者也不会是真正的抛弃者。

 

    在还没有比电视更方便的传媒工具成熟之前,不看电视也未必就说明什么。当激进派忙着抛弃电视的时候,他大概不知道有这样的事,我们家装完能收看几百个数字频道的机顶盒之后,我们家老头老太太看电视的频道少了,变成了40个,这是数字化改造后保留的模拟频道个数,而且,看模拟频道的时候还开着机顶盒,因为通过机顶盒转接之后的到电视的模拟信号,不开机顶盒会图像不清晰,这就是习惯的力量。 

 

    电视沦为背景音,未必是电视沦落的迹象,至少刘兴亮说的情况是这样,是繁忙逼得他的生活改变了,而不是电视改变了。和一些人因为工作调动从坐地铁变成坐公共汽车一样,不能说明公共汽车要替代地铁,相信,过一阵子他工作变动到另一个地铁方便的地方,他会毫不犹豫换回坐地铁,这是个体与真正趋势的区别。

 

    文章开头提到“伪用户”,伪用户不是真正的用户,或者他的反应方式不是真正的用户,在郑治博客上参与调查的更多的把自己当成研究者而不是用户。 

 

    凡事总有度,是如此。

分类
视频新媒体

视频网站遭遇集体滑铁卢

文/陈世鸿,《传媒》第100期
        2006年伊始,各色视频网站如雨后春笋一般,迅速席卷整个互联网界,杀进视频领域的网站超过了300家,“2006”当之无愧地被称为视频年。大概难以置信,仅仅一年之后,视频网站却几乎变成了投资人的“毒药”。
        是什么导致视频网站集体遭遇滑铁卢?
1. 引子
        互联网时代开始,地球越来越小,周期越来越短,人们惊呼“世界变平了”的同时,互联网自身的发展周期也在迅速缩短,日渐被卷入自己制造的快节奏宿命中。
         一场以web2.0开始的网络革命,从博客到视频,从分享到直播,财富光环掩盖着网络驱动力,泡沫在方向迷失中级级上升,数百家的视频网站,在同一个时间演绎着近乎同一个故事,以创新为核心的互联网业界,谁在催生毫无价值的雷同?
         这注定是一场九死一生的游戏,不知道的仅仅是,一场刚起步就开始冲刺的耐力比赛中,具体是谁能逃过死亡的厄运,成为侥幸的剩者,剩者为王,也或许,最后的王者,现在还没有出生。
2. 克隆电视台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许多互联网从业者开始张嘴闭嘴“新媒体”,而几年前,他们爱说的是“新经济”。新媒体也好,新经济也罢,“创新”是互联网永恒的动力,但对新在何处却未必有那么多人关心。
        大家应该还记得,仅仅五、六年前,当时被称为新经济现象的互联网,还不具备媒体的能力,这大概也是当时没叫“新媒体”的原因。后来,当门户网站做起了传统媒体的搬运工,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内容,被一群称为“网络编辑”的人搬到网上,由传统媒体搬家而衍生出了网络媒体。今天,不用再怀疑新生代媒体的生存能力,网络媒体正一点点蚕食传统媒体的地盘,需要担心的变成,报纸什么时候会消失?
        或许受了第一波门户的影响,“新媒体”人一开始就在克隆上做足功夫,网络视频的用户播放器被称为“网络电视”,其内容也以电视台的内容为主,网民通过一个客户端,可以开始在互联网上同步观看电视内容直播,网络电视无论播放速度还是质量都赶不上电视,这就是新媒体了吗?
        第一波互联网成功于眼球经济,加深了人们对“互联网就是媒体”的印象,即便落到传统行业叫“抄袭”也深信不疑。
        以直播形式传播的“网络电视”,经过一两年的运营,也呈现出一些不同的规律,远比电视频道多的网络电视频道,能够提供丰富的用户选择,加上互联网监管相对宽松,一些不适宜于电视传播的小众节目、境外节目得以传播。
        靠克隆电视搬到互联网上的“网络电视”,除了用电脑、互联网取代电视机、有线网,并没有突破传统电视的传播模式,从盈利模式上,除了广告也难以想到其他内容。
        电视台凭什么将节目转给视频网络公司,然后等着自己奉养的“新媒体”来革自己的命?假如新媒体就是“网络的”电视,是互联网公司重新组织媒体队伍重起炉灶开电视台容易,还是电视台买一套网络直播系统来播节目容易?
3. 幻想
        一年多来,视频分享类网站在国内也不断涌现,这些被认为拷贝了Youtube(最大的视频分享社区)的视频点播网站,一直在赔本挣吆喝,尽管一些视频分享网站宣称拿到投资,但相比于开销而言,投资量还是比较少,下一步会怎样,不可知数太多,仅动辄上千万带宽成本一项,就让创业者欲罢不能,虽说有第一波互联网烧完钱就死的悲壮先例,但这却是一个还没开场就涌进无数竞争者的游戏。
        国内Youtube类网站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借分享的壳子,做传媒的事情。视频直播寄希望克隆电视走上新媒体康庄大道,多少还有迹可寻,而几乎与直播同时的视频分享,硬哭喊着要赶新媒体班车,却有些耐人寻味。
        传媒和分享的区别显而易见,前者完成公众传播,后者完成小众交流。可以举一个例子,你家的墙壁上会挂什么样的照片?估计会有两种情况,一个是某明星的照片,一个就是自己的结婚照。如果你走到邻居家里,会发现什么,那位明星的照片,或许依然挂在墙上,而通常来说,你的结婚照不大可能出现在邻居的墙上,这是大众与效忠的区别。
        而现在,分享类网站的站长和CEO们,却拼着命想把自己的结婚照挂到邻居家的墙上。他们变着法子将视频入口链接象牛皮癣一样散布到互联网的各个角落,这些号称用户制造的内容(UGC),实际和用户毫无关系,UGC蜕变成了逃避版权的代名词。
        尽管叫视频分享,与视频直播一样,从业者们依然干着早期门户网站堆内容的事情。天下文章一大抄,要说不同,恐怕只有原来“抄”视频的仅靠人,而现在,许多机器蜘蛛加入了“抄”的行列。在这种思路指导下,网站对内容选择必然以更多的眼球为中心,猎奇、搞怪、暴露等成为座上宾,不知道,和用户没有关联的内容最终要分享给谁,能分享出什么?
        把分享当作传媒来做,能看到的结果只是短期内能够更快的聚集人气,使网站“看”上去不错。
4. 内容制作权
        直播也好,点播也好,一旦滑入传媒的怪圈,就难以挣脱“内容”的宿命。
        人们总是将用户制作与机构制作进行对比,一边承认机构比用户具有更强的制作能力,机构内容的价值通常远远大于个人内容;一边又要拿用户基数巨大说事,得出用户决定内容未来的结论。
         做着传媒的分享网站,寄希望他们的用户能够上传高质量适合大众的片子,实际上,除非用户重复上传机构商业片,真正出自用户之手满足要求的视频只是凤毛麟角,即便潜在的用户基数非常巨大,把用户赶上制片兼导演兼摄像兼后期与专业机构专业人士专业设备比拼的路子,看上去仍然显得十分幼稚。
          用户制作多集中在个人展示和交流,无论是拍摄短片还是恶搞,根本出发点还是个人情感的表达和交流,尽管一些个人短片也流传得相当广泛,但从一开始的出发点上,他们更多的是想向自己的朋友群传递自己快乐,目的多在与朋友交流。这与给朋友写封信、寄几张照片没有太本质的区别,你能因为明星照片质量上乘,而选择用明星专辑替代自己的生活片段传给朋友吗?
         用户制作与机构制作,常常具有不同的目的,本质上属于不同的领域,极个别的个人短片,由于受到热捧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给人造成个人短片要和机构内容争抢用户的错觉。实际上,未来,只有极少的一部分个人短片可能杀进商业片的范围,更大量的个人短片的制作目的将是和朋友分享自己的生活。这与极少数的明星照片可以成为商品让人们争相购买,而更多的个人照片只停留在自己的相册里,仅成为亲朋好友茶余饭后的谈资没有区别。
         陶醉在第一波互联网克隆成功之中的人们,热衷于为什么是新浪、搜狐而不是人民日报、CCTV成为最大的网络媒体,成群的创业者,拿着简单的工具,寄希望于胡戈式视频(胡戈,电影“无极”恶搞版作者,曾经风靡互联网)能够批量再现,象古老的守株待兔故事,只是这一天还没有如期到来,或许永远不会到来。
5. 门户视频
         视频混乱的竞争局面之后,最终摘桃子的到底会是谁?如果都要做成传媒,最适合作传媒的又是谁?
         一个自然的想法,是门户。事实上,新浪、搜狐等门户已经杀入了视频领域。
        要在去年之前,或许没有人会这么想,但自从门户介入博客,并大获全胜之后,一切都在改变,创新不再是创业公司的专利,那些在创业者眼中“垂垂老矣”的互联网大鳄,随时可能杀入新的互联网行业。
        新浪去年杀入博客领域,不到半年时间,就奠定了国内博客老大的位置,到现在,不到两年,国内的博客,俨然成了门户的一项基本功能,和邮件、论坛没有什么区别,还需要怀疑门户们搏杀视频领域的决心吗?
        实际上,门户开展视频业务,对于专业网站而言,未必是坏事情。专业网站开展的视频业务,因为门户对视频的普及性推广而得到长足发展。
        现在,街坊大妈都知道博客了,明年,她们将知道视频。
        专业视频网站们开始坐不住的原因是担心门户过于庞大,具有压倒一切的力量,这更多是心理作用,在美国,巨头林立的互联网界,依然江山代有才俊出,Google、Myspace相继登场,最近惹火的是Youtube。真正致命的问题却是,几乎所有的视频网站都要做媒体,而在媒体形式的业务上,将与门户正门相对,在用户群、资金、管理等都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如果硬要和门户争抢媒体风头,后来者基本没有机会。
6. 新媒体坎坷路
        一年时间,网络视频经历了四个季节,春夏秋冬一扫而过,这个速度应该再次刷新了互联网的快节奏。
        网络视频,还没有看清端倪,数百家各色视频网站如雨后春笋一般,一开场就进入竞争白热化状态。十数亿人口的中国,几百家视频网站并不是个太离谱的数字,真正的问题在于大同小异的视频网站们,从内容到形式都出现高度同质化,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让人胆战心惊。
        国内现有的视频网站,无论打着分享还是直播的旗号,最终不约而同走上了媒体的道路,如何更“广泛传播”让视频新秀们夜不能寐,各种招数使尽,为博一个眼球。“新媒体”的旗帜高高飘扬,而分享也罢、直播也罢,深入的用户价值并没有太多人关注。
        去年中期,出手阔绰的视频网站,大手笔制造事件时,“频死快感”已经呈现,虽说互联网赔钱赚吆喝并不稀奇,但无论如何,日花斗金却连赚钱的影子都看不到,实在过于考验投资人的忍耐力,事不能离谱成这样。
        退一步讲,假定视频网站真能把视频用户群做起来又能怎么样?这种定位于“媒体”的新起之秀如何能够让还不算老的网络媒体甘心禅让?具有传统网络资源优势的门户、社区、搜索类网站,能眼睁睁看着这些搏眼球想挤进媒体的“新媒体”玩家们,来分自己广告的一杯羹吗?
7.结语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资本过高的期望,许多新创网站不同的失败背后几乎都有一个相同的理由,急功近利。他们一边对老的互联网公司创新乏力不屑一顾,一边又急于求成,为了快速获得人气,在业务推进上不讲章法,甚至不惜手段,披着新业务外壳做着老业务的网站,仅有昙花一现的浮华,无法避开成熟的业务被成熟的大公司把持的局面。
        从博客开始,传统网站没有再懈怠,视频热潮中,也少不了老网站的身影,而投入力度决定于“钱景”的清晰度,每时每刻,新起之秀都面临着灭顶之灾,没有模式创新,视频网站注定要在这场并不算久的新媒体游戏中一败涂地。
        如果只有1%的比例能够坚持到底,剩下的99%路在何方?
         互联网从文本到图文,网站层出不穷,虽然都采用了图文方式的承载,但真正有影响的网站,大体都有各自不同且清晰的定位,这些定位与网站能否长期满足用户某项需求息息相关。视频网站也毫不例外,如何进一步分化定位,做到与众不同才是进一步生存的根本。
        如何与众不同,编织与众不同的商业基因;如何构筑进入壁垒,实现持续增长是新创网站要解决的两个基本问题,前者是进攻,是让用户接受的根本;后者是防守,是能站住脚的保证。
         在越来越越由资本而不是创业者决定的互联网创业游戏中,视频网站的出路在哪里,难以确定,行业性遭遇滑铁卢,是这一场全民视频运动的有力讽刺,但正如世纪初互联网遭遇短期寒冬不意味互联网前景暗淡,互联网长期的“牛市”格局并没有改变。

分类
视频新媒体

哪一个网络电视要取代电视?

和我一样,你大概也不太会相信“网络电视将取代电视”会成为新闻,不是因为她有多前卫,而是,一年多以前,中国的网络电视已经风靡整个互联网,而且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播电视节目。如果不是文顿·瑟夫头顶上有个互联网之父的光环,这个消息恐怕要当成旧闻处理,瑟夫先生大概不知道,由于商业模式不清晰,今天许多号称网络电视的公司已经陷入困境。
一个在中国已经从繁荣走向萎靡的互联网应用,“预言”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IP化一浪高过一浪,未来将是IP的世界,从这个意义上,网络的电视取代电视,只是个时间问题,但这个“网络的电视”却未必是当前大红大紫又大失所望的网络电视。
网络电视从互联网出发,取代电视,未必那么容易,过去几年,网络电视的浪潮中,网络与电视名利各收,网络电视裹着新媒体的外衣,叫好不叫座,倒是电视台通过短信、互联网缩近了与用户的距离,也赚了个盘满钵满,剩给做网络电视的视频网站的,是全行业的萧条。无论直播、点播,大家无奈地准备起过冬来。
走在之父“预言”前的业务,落得如此光景,着实让人大跌眼镜,但未必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范围。想当初,仅带宽就千万千万的花销看不见任何盈利,跟进者却近乎疯狂,一时间,只要沾上新媒体网络电视的边,仿佛得到仙人指路一般,志得意满。尽管经不起推敲,但势头谁也拉不住,好比今天的A股,3000点的时候,觉得太高了,到了五千点,大家除了买,别无想法。于是那些财经专业的高材生们三千点赚取20%利润之后,便落在一旁,看分不清1元基金赚10%还是2元基金赚10%哪个多的大爷,1倍、2倍、3倍、4…的股市神话。
在一个没有规则或规则建立中的市场,按规律办事不是个讨人喜欢的方式,我们只想要最终的结果,一切细节忽略之后,只剩下钱了。我们习惯于跟庄,只要所谓大方向对了,不管你是偷的、抢的还是克隆的,甚至多少竞争者都可以不顾,“我只要我的成功”。
“乱拳打死师傅”是规律,“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更是规律,第一波炒股中曾经赚疯了的股民,有多少又在前几年连本带利还了回去?网络电视以全国行业的低迷给出了答案。
不再是你方向正确,你就成功。网络电视取代电视是方向,但成功的结果需要探讨一下,具体哪一个网络电视要取代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