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视频新媒体

大垄断时代谈不作恶

【被金钱裹挟的社交媒体】
百度血友病吧因为“被卖”引起舆论海啸,百度贴吧官方将一些病友吧以每年数十万甚至数百万的价格承包给商业医疗机构,让商业医疗机构成为吧主,从而在贴吧发帖、删帖中拥有控制的主动权,原本是病友们自由交流的病友吧,变成了商业机构可以强行推广的广告吧,更有甚者,一些吧主虚假宣传甚至卖假药,百度贴吧商业化被质疑为“良心大甩卖”。 

分类
业务模型 视频新媒体

电视能社交吗

        随着电视机智能化的发展,社交电视的概念日渐趋热,在社交如日中天的情况下,电视社交是虚惊一场还是别有洞天?

分类
视频新媒体

电视变革来临

        ——新媒体时代的传统电视转型之路
       [[引言: 在过去大约5年的时间里,以互联网视频为典型代表的新媒体给传统电视造成了严重冲击,而未来5年,冲击将比人们预想的速度更进一步加深。]]     

分类
版权与阅读 视频新媒体

verycd死了,盗版依然活着

        上次一个朋友感冒,谈到甲流预防的问题,我说,只要用消毒皂在手碰触了公共物品之后及时洗手,一般来说就感染不上,结果朋友疑惑的问:那为什么病毒进到人体内就杀不死了呢?

分类
版权与阅读 社区与传播 视频新媒体

视频版权生死劫

        视频版权的事讨论了好久,4月下旬,56 的ceo王建军又约圈里几个朋友聊版权的问题,探讨在互联网视频领域,如何做到既保证版权方利益,又能发挥互联网传播优势。我觉得,对于一个视频运营网站来说,版权问题其实分两个层面,一个是现有法律框架下,企业如何发挥版权作用;另一个是,在尊重互联网传播规律的情况下,如何推动立法进步。

分类
版权与阅读 视频新媒体

学Hulu?没戏!

        07年下半年,视频行业结束了其高速发展期,而到了08年下半年,随着经济危机的蔓延,视频行业则出现了空前的阻力,好在经济危机也大大降低了此前占据视频公司半数以上开销的带宽成本,否则,能有几家视频网站能够扛到今天还很难说。

分类
视频新媒体

视频及数字娱乐研讨会[记录]

时间:2009年8月6日下午,地点:互联网协会。
人员介绍。(略)
互联网协会李主任:视频受到关注,3G与新技术的发展将对视频起到推动作用。版权等问题则是阻力。网络版权联盟 将对版权相关问题进行协调,促进新媒体版权健康发展。

分类
视频新媒体

视频的格局正在改变

        提到视频,人们更多想到的是互联网视频,脑子里浮现出来的,首先就是网页上的播放框。 
        其实视频的概念应该比这更为广泛,且不说传统的电视,随着有线电视数字化、移动电视(CMMB、DVB等),非标准互联网传播方式的视频正在崛起,随着IP化浪潮的普及,这些既独立又相连的视频服务,将以多种多样的形态丰富我们的视频生活。 

分类
视频新媒体

视频网站何时雄起?

        2009年,网络视频进入第5个年头,近5年来,视频的发展一直突破人们的想象,从2006年数百家争艳,到2007年遭遇滑铁卢 ,以为该见底的网站运营者打算在2008奥运年证明自己互联网新贵的地位,遗憾的是,08年视频象年初预测的一样,没有突破 ,视频行业从发展形势上走向深不见底的滑坡。 
        在中国互联网发展了10年之后,用3年时间缔造一个新的互联网业务,被再次证明有些异想天开,此前有这种想法的是博客,视频的转机还要熬多久?许多视频网站运营者以迷茫看不清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稍显侥幸的是,这种迷茫在互联网领域,还不至于让ceo们恐慌。 
        从P2P网站兴起时,大喊“新媒体”,到分享网站利用社区做“媒体”的事,再到奥运机会金融危机后盈利压力下推进“视频新闻”,或有意或无意,视频网站运营者们一直对“媒体”情有独钟,只是媒体,媒体能成为新业务吗?即便套上“新”的帽子? 
        当然还会有许多人继续许多人,继续成为媒体的价值挖掘者,自媒体、社区媒体、本地媒体等难以说清的概念,在创业者的嘴中时有闪现,我想这些应该有其创新之处,只是他们能够构筑起竞争壁垒吗? 
        互联网新业务想要在既有网络大佬的身边崛起,要么具有与网络大佬们不一样的用户使用特征(如别人是集中访问的媒体形式,你是分散的社区形式),使得已经具有巨大用户入口的大佬无法简单实现用户的迁移;要么具有技术难度,其他的网站即便具有相似的用户使用特征,短期内也难以复制业务。 
        大量的资金当然也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从过去几年视频的发展看,与盲目比起来,大规模现金的作用显得为不足道,视频作为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互联网烧钱游戏,到今天这个样子,已经足以让投资者顿足捶胸。 
        老祝要以商业利润来衡量视频网站,肯定会被视频ceo们归到老土的行列;而谢老keso提出的业务创新的建议,对于已经经历了两三轮以上融资的视频网站,显得有些远水难解近渴;胡狼从传统电视突破的视频方式,不确定性很大,但还有些想象空间;it99的吃喝玩乐,利用视频当工具看来代价会更低。 
        在一个不确定的行业,坏事和好事总是难以划分边界,56网去年被关停1个多月,打击之大不言而喻,但相比于许多视频网站盲目的追求流量,错误只不过是自杀和他杀的区别罢了。在大家追问56被关停的原因时,我的黑色幽默是:“主动降低运营成本”,我想我至少说对了一半。 
       一场意料之外的金融危机,让视频网站们的口水战稍有停息,谁是规模第一,谁挣了更多的钱,似乎并不重要,本来嘛,一个还在念书的小学生因为回家路上多捡到5毛钱难道就比邻居家小朋友更有商业天赋吗? 
       当前,几家视频网站,为了一个极可能被观众骂为垃圾的电视剧,争得吐沫星子乱飞,一个简单的商业购买能如此大动干戈,视频网站的压力之大,可见一斑。 
      56新任ceo王建军公开露面,看来,56要回来了,对于视频行业来说,谁也不希望非商业竞争的意外离场成为规律,56回到地球是视频行业的幸事。 
       据说,一些视频网站自2009年开始,已经可以逐月收支平衡,似乎视频网站已经跌到了地板,该是见底的时候了,5岁,该是慢慢懂事的年龄,视频行业到了去伪存真的年头,从浮躁沉静下来视频网站将在2010年走回上升期,同时,由于创业网站的“教育”,门户视频、电视网站视频已经占有相当的地位,挤去水分的视频行业整体已经到达“地板”,有些网站如果还难以忘记做秀,地板下面会有地窖等着他们。 
        07年我说视频网站集体遭遇滑铁卢的时候,有人说我的结论是错误的,3年后的今天,视频网站的迷茫无需争论,而现在,确实到了视频网站开始认真也可以认真做事的时候了。
分类
视频新媒体

视频播放器的迷途

这几年,有个视频播放器非常流行,几乎成了攒机必备软件,那就是“暴风影音”,暴风的流行原因只有一个,通吃各种格式的视频。
通吃的神通在那里?谜底可能像魔术揭秘,说出来会让人失望,暴风只不过是在你安装软件的时候,把网络流行的解码器全部给你装上而已。这确实让人大迭眼镜,但却是神通中的简单事实。
另一桩视频播放器的故事发生在十几年前,90年代中期,随着VCD碟片的流行,人们开始把电影院“搬”到了家里,用计算机光驱看VCD电影成为时尚,年轻人热衷于买盗版碟或者租碟,因为制作质量或划痕等原因,播放并不总能那么流畅,VCD年代,好的播放器最重要的几乎就是容错能力,拿个碟片就能放才是硬道理,当时有个流行的播放器就叫“超级解霸”,成功首要原因就是不挑碟。
简便就是硬道理,这是两波视频播放器成功的共同之处。
作为一个工具,暴风影音无疑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从商业上看,却未必是一个值得称道的例子。
使用上,暴风是一个标准的软件工具,它为用户提供一项明确的功能:播放视频,且通常能让用户非常满意。而从商业运营来看,它却不象一个软件,不需要购买授权(license);也不象一项互联网服务,不需要用户按期支付信息费(服务费)。暴风影音软件更像是通过互联网发布的一个特殊的免费“内容”,这个内容恰巧能够被用户反复地“读”(用来读其他视频文件)。
与VCD年代的超级解霸一样,暴风影音也是播放本地视频,只不过超级解霸播放更多是买来的VCD光盘,而暴风影音播放的更多是存放在本地的视频文件,这个可以统称为离线播放。
暴风影音也与VCD年代的超级解霸不同,暴风影音虽然也是播放本地视频(存放在本地计算机而不是互联网上),但暴风播放的视频是从网络下载的,如果网络条件较好,理论上,可以实现一边下载一边播放,忽略掉下载与播放之间浪费的时间,暴风的这种播放方式未尝不可以看成(准)在线播放方式。
看上去,暴风影音出路似乎很明确:从离线播放到在线播放。遗憾的是,暴风加BT下载的准在线播放方式早就有了占位者:P2P视频播放。04年前后兴起的P2P视频直播已经先走了一步。暴风影音要想抢占在线播放市场,需要重新起步。
播放器的困惑并不只是暴风影音,对于早在04年就起步P2P视频直播的在线播放器,虽然有省服务器带宽,更容易支持高码流高清播放的优势,但还是被后起的基于flash技术的点播,数以千计的视频分享网站,利用成本更高昂的flash点播技术,很快在规模上超过了P2P播放,从播放器的角度看,P2P在线播放器输给了flash点播播放器。
P2P难以规模化,最简单的原因是播放器不统一,不同提供P2P内容服务的网站,提供的P2P技术平台不一样,用户无法在不同的P2P内容服务商之前平滑迁移。Flash点播则不同,采用flash技术架构的网站之间,用户只需要在一个网站上更新了技术组件,几乎不需要任何调整,就可以没有门槛的到另一个网站上播放内容。
很显然,更高清晰度、更省钱败给了“简便”。
2006年底,当joost出现的时候,尽管此时中国P2P直播早就开始了,但还是引起了国内一波joost克隆潮 ,这不仅仅是反映了创新不足而更多反映了信心的缺失。当2008年joost宣布停止终端软件下载,转而要与后起之秀hulu竞争网页视频播放时,我们知道,“简便”在这个越来越快的互联网世界多么重要。
2009年已经过了1个多月,在视频行业泡沫与金融危机的双重压力下,视频行业正经历痛苦的洗牌,尽管在很大的程度上,第一波视频创业公司面临全军覆没的可能,在这个冷酷的冬天里,数字电视、手机3G将给视频互联网注入新的动力,传统媒体(电视台、广播电台、新闻报纸)的网站也将加入这场旷日持久的竞争。
透过播放器的迷途,刘欢的那首《从头再来》轻轻飘过,“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勤勤苦苦已度过半生,今夜重又走入风雨”,我们依稀看到网络视频的无限精彩。

分类
视频新媒体

视频网站“土豆们”的信仰危机

引子:
    土豆网王微宣布推出“黑豆”,是否是传说中流量下降过快的压力,外人不得而知,本来,业务发生转变也在情理之中,但王微对于转战“黑豆”的理由则让人捏了一把汗:“视频分享流量是废水,刚刚还理直气壮要在视频分享上实现盈利,转眼间,做了几年,号称业内第一的东西,竟然被自己说成是废水,这要是出自别人之口,王微怕是要找他们拼命的。做了几年的东西被主人说成是废水,我担心,如果你是投资人,你相信刚刚推出的东西将来不是废水么?
    近几个月来,明着宣布或者暗中操作转型的视频网站并不少,封闭的P2P网站开始向视频分享靠近支持用户上传,而视频分享网站开始学习P2P网站购买版权,视频网站版围城正在一幕幕上演。
    “土豆们”的信仰似是发生了危机。
    一年前,视频网站遭遇滑铁卢,从3年前的数百家争鸣,很快分化,具有一定规模的视频网站,现在只有不到10家。
    视频,这个近年来最不具争议的互联网新业务,成为了风险最大的投资领域。几乎没有人怀疑视频的未来,也几乎没有人相信现在的视频网站。从开始的一哄而上,到后来的连自己都想发笑的运营数据鼓吹,3、4年来,从P2P直播网站到视频分享网站,视频行业从一开始就发扬了国内互联网浮躁的传统。
    看上去,视频给人是非常熟悉的面孔,无论是已经存在几十上百年的传统电影、电视,还是上个世纪就已经存在的基于VCD的多媒体播放与网络电影下载,都有视频的影子,人们不会感到陌生。
    伴随宽带而来的直播、点播类的在线视频,在业务上具有完全不同于传统影音的模式,仅说一点,十年前的VCD电影光盘,即便是盗版的,也都形成了可以兑现利益的商业流通链条,而且有完整的产业合作关系。
    作为一种新互联网业务,我们现在说的视频更多的是指“在线视频”,而不是更泛意义上的视频,视频在内容生产、存贮、分发、收看各环节上有从技术到产品各方面非常高的要求,比这些困难得多的是设计出符合未来需要的产品与服务。
    显然,视频与传统影音的相似性给运营者造成了太大错觉,他们轻视了问题的复杂性,总想毕其功于一役。不过,伟大的互联网产品是理性而循序渐进的,不是靠资本一砸了事,如果钱这么有效,投资人自己砸不就可以了吗,还要脱裤子放屁地找创业者做什么。
    去年的视频滑铁卢,对于许多投资商来说,是一场噩梦,而对于视频行业,则是一次有益的洗牌,视频访问量逐渐集中到了几个较大的视频网站上,这有利于排名靠前的视频网站尽早获取收入,稍显遗憾的是,洗牌的结果更多是基于资本实力而不是业务先进性的。
    如果说去年的滑铁卢是资本对于视频网站的信任发生了危机,资本不再相信视频网站能够给他们想要的利润回报,那么今天,视频网站正在经历自己对自己的信任危机,视频网站的信仰正在动摇,视频网站的问题从他信转到了自信。
    互联网新业务遇到些困难,犯些错误,那怕问题是全行业的,也都不是什么问题,真正的问题是创业者自己失去了信仰。

分类
视频新媒体

视频监控背景下,封闭式运营不是出路

    随着广电总局与原信产部56号令的逐步实施,视频互联网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在面临日渐严厉的内容监管形势下,从流程调整到战略定位,视频网站究竟会奔向何方?
    56号令出台的时候,视频网站刚好经历了高速发展,已经成为影响许多人尤其是青少年的重要传播平台,而此时,网站内容却显得有些参差不齐,一些网站甚至成为不良内容的传播者,显然,一个事实上已经具有传媒影响力而游离在监管之外的网络视频是不符合当前监管形势的。
     因此,“管”字可以看成56号令的核心,对于内容由编辑填充的网站而言,“管”的问题相对简单,在数量有限的编辑身上,加强培训提高识别能力,要编辑发布的信息符合健康内容规定并不是很难的事,所谓“管住编辑”。对于内容由用户上传的分享类网站而言,要想让数以万计的用户像编辑一样遵守内容管理规定,并不是容易的事,管就变成了每天从数以万计的上传视频中,删除掉涉嫌违规的视频,所谓“管住内容”。
    广电总局等监管部门可能仿照电视的管理模式来管理互联网络,但互联网运营者不可能通过克隆电视台成功,满足监管只是必要条件,如果过度解读了“管”字,则会走到另一方面,一个成熟的网站运营应该找到管制与发展的平衡点,近期,国家领导人与网友交流,则可以看成对“管”字的另一种解读。
    面对日渐普及的互联网,主管部门应该有足够的智慧考虑到行业的特殊性,从规范行业的发展角度出发,尽管度的把握上还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与视频业务是新事物一样,视频监管也是新事物,需要发展完善时间。
    一些封闭式内容运营的视频网站(如:P2P运营者)放言,由于内容管理方面的封闭式(大部分P2P网站内容是编辑填充的),要比靠用户上传的视频分享网站更可控,加上服务器端带宽接入的优势,所以P2P类的内容型网站更容易成功。
    显然,这是对基础性因素盲目扩大的解读,好比世界冠军要吃饭,而就认为吃饭就肯定拿奥运冠军一样荒谬。内容安全只是生存的底线,无法成为是否成功的检验条件。
    通过向CP购买版权,进行点播、直播的视频形式,至少已经出现了6年多的时间,早期带宽不足,做不到在线播放,常常需要下载后才能观看,后来能够在线观看的P2P逐渐成为视频市场的主角,但最近两年来,随着视频分享(播客)类网站的崛起,份额很快被播客垄断。
    购买版权的有限资金与海量的网络视频相比,显得有些微不足道,CP们卖出内容之后,就与运营者(SP)没有关系,在这种一锤子买卖中,CP的期望值与SP的支付能力呈现巨大的剪刀差。
    编辑填充的封闭内容方式,在降低了内容控制风险的同时,更大大减少了内容的丰富性与快捷性,包括P2P在内的所有封闭式内容型网站,本质上只是聚合了内容,对于内容提供者而言,开放式的视频分享(播客),不仅聚合了内容,而且聚合了上传者的劳动,能够体现互联网快速、分散性、长尾、扁平化的发展趋势。
    聚合了网民智力的视频分享,用户上传在内容监控上制造了麻烦的同时,创造了更高效的视频传播方式,视频分享网站虽然比P2P类视频网站晚了近两年时间,而这一场P2P与视频分享争夺战,迄今为止,视频分享远远胜出。
    05年开始的P2P视频网站,正在通过拓展视频搜索服务,或者通过客户端整合其他网站视频来增加内容源,站内的封闭梦想正在向用户的入口妥协。

分类
视频新媒体

视频网站的决胜点在哪里

        去年,视频分享网站迎来了快速增长期,许多网站曾相信,经过07年的群雄逐鹿之后,08年,将是封王拜相的一年。然而,这个美好的愿景随着08年初广电总局与原信产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56号令)的出台变得模糊起来。
    以视频分享为代表的国内视频网站的前景到底会怎样?哪些因素会决定网站能够坚持到最后?
    1、  用户访问规模
    视频网站,看上去似乎是第一代图文互联网的直接升级,其竞争似乎依托于现有的互联网格局才对,而实际上,传统的网络门户,至少没有整齐地站到网络视频的前沿,新兴的视频网站纷纷从零起步,从头一步步跨过1万、10万、100万关口。
    传统网络门户的状况并不算奇怪,传统视频大户的电视台离网络视频的世界更加遥远。
    看来,视频网络用户的聚集会有一个新的过程,在网络视频的普及潮流中,第一要竞争的依然是用户规模。
    除了一般意义上,每天独立用户达到1000万,具有一定规模的固定用户外,对于内容、产品、商业模式还不明朗,处在发展阶段的视频新业务来说,面向什么样的用户群显得更加重要。
    视频用户习惯,来源于早期或者大型视频网站对用户的引导,也与视频网站所处的周边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在美国,Youtube是Home TV的网络延伸,而当影视剧成为国内视频分享网站占据半壁江山的服务时,视频分享网站正在争抢中关村光盘小贩的饭碗。
    识别当前情况下视频用户群,快速形成用户规模,重要度★☆☆☆。
    2、  客户认同度
    大把大把烧光投资人的钱之后,投资回报的压力越来越大,尽管不如乐观的从业者那么兴致勃勃地要在08年分出个雌雄,毫无疑问,形成有预期的盈利方式是未来一两年视频网站们工作的重点。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虽然与投资回报尚有巨大的剪刀差,广告依然是最能预期的盈利模式,真想让广告赚钱,客户认同是商业化的首要考虑:是否能吸引足够的有价值用户群,是否能够长期稳定运营,是否有足够的知名度。
    从只顾满足用户的眼球到取得客户认同,视频网站需要经历凤凰涅磐般的痛苦历程,在一个缺乏商业理性的新兴互联网市场,先有用户规模再有商业模式的压力下,为了短期内实现用户规模,视频网站本着怎么热闹怎么做的思路,让用户需要与客户价值严重背离,花了数千万的视频网站投资商们,希望庞大的用户群,能够与商业利益能够对接。
    对于一些急功近利的网站,这种对接的难度,就像要让苹果树成长快得像稻草一样,或者疯长的稻草顶上结满苹果一样。
    网站CEO们心知肚明,但他们不说,他们等着客户来认同!重要度★★☆☆
    3、  版权解决情况
    在用户与客户之间,版权是最重要的桥梁之一,但不幸的是,传统的版权登记制度,严重限制了互联网发展,复杂而繁琐的版权登记过程与越来越扁平、便捷的互联网应用形成强烈反差。
    一些视频网站在灰色地带,一路狂奔,杀出了一条血路,但问题只是被拖延而没有解决,当越来越密集的版权律师函不断传递到CEO的办公桌上,用户虚假繁荣流量带来的快感迅速被侵权诉讼掩盖。
    在现有版权框架下,如何引导主管部门认可新的版权模式,如何兼顾用户参与积极性与版权人的利益,打破传统版权机制,解决互联网下的版权问题,是视频网站能产生价值的关键。重要度★★★☆
    4、  内容监控
    视频分享,出发点虽然是社区性行为,但从目前国内的形势看,几乎全部走到了传媒的行列,这些具有社区一样管理难度的新媒体,如何保证内容能像电视台节目一样满足监管部门的要求?
    从目前公布的数据来看,大一些的视频网站每日上传的视频量在数万条,如果按照3万条,每条5分钟来计算,需要100人24小时不间断工作才能看完,也就是说,要想让这些视频都通过人工审核,需要雇佣至少100人,且24小时不停地工作,另外,上传者还需要忍耐人工审核视频的漫长等待。
    一个视频网站流量增长30%,需要数月时间,而下降30%,则只需要由于“技术原因”被关闭24小时,当一些视频分享网站公告说由于“技术问题”暂时不能提供服务时,毫不夸张地说,视频网如何解决海量视频的人工审核已经成为视频网站最核心的竞争力。重要度★★★★

分类
视频新媒体

新媒体的发展使行业围墙消失

[2008年4月19日在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讨会上的发言] 

大家下午好!新媒体是一个新东西,我把我的一些心得和体会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是一个大环境的问题,互联网络在普及之后,带来一个变化,最大的一个趋势是什么?是扁平化。

以前我们知道,当你在街边买一张DVD的时候,其实这个DVD到你家门口那个小贩手里,之间经过批发等一系列环节,无论你在正版商店,还是盗版商店,都是这样。

那么现在,在互联网上,到新浪网上看视频等东西的时候,不管谁去看,内容跟你是直接的,中间即使有一些环节也不会是类似商业流通的东西介入进去,流通扁平化了。扁平化带来一个结果是什么呢?第一个就是在整个一个交易要完成的步骤,它可能由原来的三、四步变成三步或者两步,即由源头直接到最终的消费者,博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今天写一篇文章,他中间不需要经过任何出版机构,我的读者可以直接看得到。

扁平化带来的另外一个现象就是就是跨行业。大概在三年四年以前,大家都知道,你打电话的时候,从来不会想到,打电话这件事情会跟电视有什么关系,或者说,当有互联网的时候,我们也想不到,互联网它会跟电影或者电视有什么关系?但是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做电视的人跟做电话的人可能在发生竞争,中央电视台已经开始跟电信公司竞争了。这说明什么?说明这种扁平化的东西出现之后,许多传统不相关的东西,出现在一个平台上,人们发现,突然之间行业间的墙都倒了,所有的人都在一个战场上的战斗,这是扁平化带给我们的一个冲击。

在这样的情况下,现在大家都提新媒体的概念,大概在2000年左右的时候,大家提另外一个概念就是新经济。新经济当时是对互联网的说法,我觉得今天我们提新媒体了其实比新经济这个概念应该说提的还要稍微小一点。那么新经济也好,新媒体也好,最重要都是描述在互联网这个状态下,它引导整个产业会会发生什么一些新变化。

从传统媒体来看,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内容的制作,一个是传播平台。

电影电视我觉得一个最大的变化首先也是围墙消失。

在电视台里面干过就知道,你做电影、你做电视,制作者很少能跟观看的人接触得上,基本上就是闭门造车,就是把门一关上就在造,造完之后,把你把这个贝塔带给出去的时候,你制作者的故事结束了,观众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就是内容制作这个过程中是完全封闭的状态。

从传播看,传播平台它是一个非常多样化的一个过程,当你有一个电影制作出来,它要发行院线的拷贝,要发行DVD,这一系列的东西他是要通过不同的渠道去发行的。

现在我们面临另一个情况,就是网络在扁平化,使得视频内容制作、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围墙消失,实际上带来一个可怕的东西是什么?举个例子,就是原来我们可能在市场上去找工作的时候,比如一个做建筑方面的人,他不用担心,一个做电子方面的人跟他竞争。但是现在你会发现,你出去之后,只要是大学毕业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变成你的竞争对手。随着社会效率越来越提高的时候,这个竞争的剧烈性是以前无法想象的。

视频新媒体上发行和内容制作也会进一步一体化,以前发行制作是完全两个概念,现在发行制作一体化了。那它本质上是有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在驱动这种事情实现呢?

我们正迎来一个微操作时代来临,那么怎么样去理解这个微操作时代?第一个就是碎片化,以前你去买歌曲的时候,你要一张碟一张碟去买,不会有一个人刻一张光盘就卖你一首歌,但是你现在互联网下载,你不要说你就买一首歌,你只买一首歌的一部分都可以,这就是说内容在发生碎片化。

如果我们把时间往回溯大概5年时间,就是互联网带宽比较窄的时候,视频在互联网基本上起不到什么作用,你想像一下,如果你想去看电影,假定你很有钱,你在那个时候你想看电影,你能看到多少,你估计你能看到多少部电影,一般来说,最近一个月流行的电影,基本上你只要有钱都能看到,但是最近一个月以前的电影,你可能只看到它的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为什么呢?因为所有的电影都锁到库房里去了,你是看不到的。

今天你在互联网上,你可以想像,中国电影100年的电影影片,你到新浪播客或者到一些平台上搜索的时候,每一部影片你几乎都可以看到,这是一个什么特征?说明内容可访问性极大的提高了。以前内容可访问性实际上是阻隔的,现在内容可访问性极大的提高。

在这样一个情况下,一个是,你访问的主体对象都是可以访问,可访问对象泛化,同时可访问的单位在缩小;再一个就是访问的人群剧增。访问与被访问对象的数量都在往上增长的时候,每一个人都可以访问一个院线的时候,整个传播所考虑的复杂性在快速膨胀的一个情况,这个情况是靠什么东西来支撑住的?

以前我们知道就是在互联网刚刚兴起,大概是97年,98年的时候,尤其到2000年的时候,其实在美国可能是99年,是2000年,2001年的时候就互联网遇到一个危机,当时什么原因?就是互联网这种东西最大的特征就是提供的东西是免费的,比如我看新浪网一下,或者看其他一个网站一下,正常来说,看一下可能需要付一分钱,或者付两分钱,但最后你没有合适的支付手段,最后变成免费了。免费之后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就是说免费作为一个商业主体来说,它是不可能能够长期的把这个商业模式持续下去的,那最后是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后来出现了网络广告,网络广告的出现,把我们看上去是免费的一个互联网,本质上是一笔交易。这个交易怎么看?互联网的内容,你每收看一次可能是1分钱,但是这个1分钱你在传统支付方式去支付的话,可能支付成本是一毛钱,也就是说他本身的价值要远远小于你支付成本。那么现在当我引入广告之后,由于广告主在你每看一次广告时,实际上广告主向我支付2分钱,但是其中1 分钱是用来承担你们用户看这个信息发生的成本,那我还赚了1分,这就意味着一种微支付的出现。就是在信息碎片化的同时,微支付手段的出现,使得这个交易变成可能。

刚才那个微支付仅仅是一个借助广告实现的模式,现在大家知道,大概三年前,银联出现了,银联出现之后,电子支付能力也进一步提高,刚才广告支付的可能是几分钱的概念,银联支付几块钱,从几分钱然后一直延续到比较大的数额上,都出现了成本非常低廉的支付方式。

刚才讲的这么多情况下,信息量在爆增,然后个人所处理的信息又非常有限。在90年代,或者80年代末期的时候,那时候有一个概念,叫“信息爆炸”,说每个年轻人应该好好学习,因为未来知识信息要爆炸。但是实际上今天看来,我觉得至少今天所坐在这里人并没有被真正突如其来的汹涌的现状感到恐惧,但是在当时的时候,我觉得那个时候我的感觉就是未来那种很可怕,因为信息量那么多,我时间有限,好多东西我看不过来,但是怎么去平衡你能看的东西是有限的,但是存在的是无限的东西的一个困局呢。

我用一个叫“客厅原理”的东西来说明,什么要“客厅原理”,大概是这样,你回家之后,你家里挂了几个照片,我们就以照片为例来说,其中有一个照片可能是徐静蕾的,另外一个照片要么是你自己的写真,要么是你结婚照,不小心你有一天把你家墙推倒了,跑到邻居家一看,一看徐静蕾的照片你还看到了,但另外一个,肯定不是你的结婚照,这是一个什么概念?你会发现徐静蕾的照片,因为它的质量好,所以它会出现在很多人的家庭里面,成为一种公共的艺术品。但是你的照片哪怕比徐静蕾的照片还要好,它都不可能出现到你邻居家里面去,这就是一个信息属性的不一样导致的不同性。

当你在消费一种信息的时候,信息是有公共信息和个人信息之分的。你个人信息和公共信息的区别不在于它质量的高低,而是在于它的属性。比如你写一封情书,你不可能每一次都把普希金的诗抄过去的,你肯定要自己写的。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新媒体解决什么?把公共信息和个人信息在一个平台上进行运营,但是它有足够的技术手段,能一把这个信息按照它们各自既有的路线去传输。这是讲到的海量信息和个人信息传播的区别。

那么最后就是我还讲一点,就是说新媒体,作为新媒体来说,到底新媒体怎么看这个问题?首先新媒体不等于视频,或者不等于网络视频。视频实际上是更宽泛的一个概念,如果拿“客厅原理”来说,徐静蕾你可以看成是一个公共传媒现象,但是的结婚照它可能就不属于传媒的范畴,按照这个理解,其实所有非公共信息的部分,都不是传媒的范畴。

现在我们做很多事情,我们很容易把公共信息和个人信息界限混淆掉了。这个里面可能有现实情况,由于我们刚刚把这个窗户打开,有一些人愿意在网上秀一些个人的东西,因为别人思想没有开放,所以你以一个人冲出来之后,像芙蓉姐姐就变成公共信息了,不过,当一万个芙蓉姐姐都出来的时候,你还去看吗?你肯定不会看,打死你你也不会看。新媒体首先不等于网络视频。

我们探讨新媒体的价值,新媒体真正最核心的价值是什么?就是信息看门人的问题,现在包括国内国外的一些新闻,比如圣火传递,有人就说,西方在新闻那么自由的情况下,为什么还出现歪曲性的报道?实际上是这样,所谓的公正性,传媒本来它是负担一个监督和公正这么一个准则,但是,处在一个充满商业化的世界,一个铜臭味非常浓的社会里面,那么越来越集中的传媒,他的权利集中在少数人手之内,它就极可能被利益集团左右。所以从当前互联网的形式里面,信息传播上看,其实从国外Web2.0浪潮里面,从价值这个角度来看,一个最重要的价值是什么?就是要改变看门人,以前是由强势传媒设计的看门人帮你把握信息关。那么这个看门人要让位给真正的信息消费者,如果这个信息的看门人如果真正让位给一个消费者来做评判的时候,那么新的价值体系才真正建设起来。

我就说这么多,谢谢大家。

分类
视频新媒体

即将流行的Joost克隆潮?

          2006年11月30日,商业周刊(BusinessWeek)报道了Skype两个创始人,杰纳斯·弗里斯(Janus.Friis)和尼克拉斯·詹斯特罗姆(Niklas Zennstrom),跑出来做流媒体(Steaming)的消息,文章标题是“YouTube之后是什么?(What Comes After YouTube)”,这个就是现在大家津津乐道的Joost,不过,按照Joost官方的说法,Joost是“下一代电视(next-generation TV)”,挑战的目标并不是google那样的微视频(3分钟视频)分享者。
        初次进入Joost界面,有点象第一次看到iphone时的感觉,让人耳目一新,用户体验做的非常棒,与youtube类视频分享网站通过网页访问不同,Joost是通过客户端来使用的,而且采用了P2P技术,Joost软件看起来像一个运行在电脑上的,很酷的电视窗口。
         大约3个月来,我正在接受第4或者5个国内版“Joost”的评测,都是认识的人给过来的,一夜之前,国内网络视频似乎找到了“新感觉”,类似“Joost”的客户端正象当初克隆YouTube一样,蠢蠢欲动。
         Joost一个特点是P2P传输,这在国内视频直播行业的PPLive、PPStream等软件上,早一两年就实现了,而且,到Joost推出之前,P2P直播平台正面临视频分享的压力,用户日渐下降。按照国内的实际情况,P2P直播网站似乎成了被类YouTube革命的对象,商业周刊的标题改成“What Comes Before Youtube”似乎更合适。
         因此,真正疑惑的不是Joost出现,而是,为什么当Joost一冒头,国内视频网站们(不只是P2P客户端,也包括视频分享类网站)象是才突然找到了感觉,又要一窝蜂地克隆Joost,而YouTube,昨日的偶像,却要遭冷遇了呢?
         看来,国内在互联网新网络应用开发上,不仅缺乏创新能力,还非常缺乏自信心,大凡没有被美帝国大哥承认过,即便走在了前头,也不敢自视。当然,还有一个客观层面的东西,国内的网站太缺乏产品思路,一个产品的推出,并没有真正站在用户的角度上,仔细考虑用户的使用,而只是站在老板的角度上,如何考虑多给用户塞东西,好像整个网站就是要给老板交差用的。
         国内缺乏产品设计的当然并不只是互联网上,当你买房子的时候,许多北京的地产商将厨房设计在最阳面,客厅放在中间,许多卧室甚至没有一个窗户,他们并非没有考虑,只是,他们考虑的是如何设计能让房子卖的时候能多算几个平方米的价钱。
         P2P技术的使用,能够大大提高服务提供者带宽的使用率,用户的流畅度也会增加,但这并非是一项只有好处的技术,绝大部分由用户终端组成的P2P发布网络,是不可控的,安全性较低,而且,在节省了发布带宽的情况下,消耗了大量的运营商传输带宽,普通P2P网络的安全性与效率都是问题,而通过建设各地镜像控制节点的所谓可控制P2P网络,实际上,和当前流行的CDN技术,并没有太本质区别,从网络整体资源而不是只从接入端的效率与安全来看,也是如此。
         我个人觉得,未来的大数据量分发,将是以电信运营商和专业第三方CDN模式为主,一些大型的业务运营者也可能建立独立CDN网络。
         P2P是个较好的应急性技术,但似乎并不是一个适应长期的战略性选择,这或许是Windows Media Play和Real Play的至今没有将P2P模块纳入播放器的原因。
        说到这,并不是要批判P2P技术的价值,而是想说明,不要对披上了“下一代电视”面纱的Joost洋和尚过于神圣崇拜,其实很多方面我们已经摸到了门边,只是没有自信往里走。
        Joost的创始人,也就是从skype跑出的那两个家伙,在2006年开始招募全球最好的人才,开发了一年多后,才有Joost的问世。而我们,几个月就造出了一批,不知道,最后除了半透明化的动态设计的表象之外,我们还能学到别的什么没有。
         在一个自诩不缺文化、不缺创新的国度,眼看着一波Joost克隆风潮又将流行。

分类
视频新媒体

08年视频网站难有突破

           08年已经过去两个月,视频互联网今年的形势会如何?恰逢奥运年,是否能够借奥运雄风实现网络视频化的飞跃!?一切看上去显得那么必然,而实际上,又迷雾重重,视频互联网经历一年多前的滑铁卢之后,有些许热闹镶嵌,但总体来说,08年的视频互联网,会有突破吗?
 看上去热闹,实际上没有亮点,寡头是烧钱的“寡头”
         08年中期后,许多视频网站纷纷“兴奋”起来,alexa排名纷纷进入200以内,一会儿宣布用户过千万,一会儿宣布流量过亿,看起来一片热闹。然而,如果真要细数视频互联网运营到底有什么突破,似乎难以找出亮点来,拉幕广告也好、给用户发钱也好,充其量也只算是营销推广噱头,对于视频中长期发展来看,没有任何突破性,照此看来,即便视频网站们公布的数据是真实的,能支撑的商业价值也非常有限,流量并不等于价值,对于视频互联网来说,更是如此。
        半年时间,Alexa前后两次对国内视频网站流量进行清零,可怕的不是作弊问题,比作弊更可怕的是视频网站缺乏价值度量标准,视频运营者们没有找到合理的行业价值度量标准,从门户时代心急火燎引进点击指标后,迫不及待地数字赶超,只能勉强给视频网络维持个热闹的气氛。
        显然,“双寡头”时代的提法有些言之过早,充其量也只是网站的营销策略,过于一厢情愿。以前没有看到,将来估计也看不到:商业模式还未建立就可以称寡头的,双寡头也不例外。如果现在一定要说,也只能说是热闹的烧钱寡头罢了。
 看上去因为管制,实际上缺乏动力,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
         07年底突然发布的56号令,给那些运营失策的视频网站CEO们一个非常漂亮的借口,总算对董事会有个可释怀的交待了,天不助我,为之奈何?08年马上进入3月了,还没有较大的视频网站因为没有视频牌照而被“砍头”,至少从目前看,国家对于视频网站的管制不会如此武断。
        由此看来,真正绝后路的不是管制政策,而是运营缺乏动力,视频网站如何从内容选取、产品设计上获得用户需求的支撑点,而不是仅仅满足用户的猎奇心理,网站们应该着重反省。
        视频网站如果任由现在的模式烧钱,实在看不出来,烧到什么时候会是个尽头,56号令对于过于挥霍的网络视频业来说,显然是一种催化剂,VC面临越来越大的投资风险,将会更多关注视频网站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看上去热闹的指标,视频网站不得不重新思考运营定位。
         一个互联网行业的崛起,必然是商业模式突破带来的,google搜索对于门户超越,是长尾信息价值被发掘带来的巨大贡献,视频网站要找到新的商业模式,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看上去欠战略时机,实际上战术偏移,游移于媒体与社区之间
         视频网站进入第4个年头,4年,不短也不算长,一种新模式的创建,还需要些等待的耐心。对于诸多视频网站的决策层来说,抢占视频互联网制高点是基本一致的认识,几乎没有有人怀疑,视频互联网,或者说互联网视频化,是互联网的下一步。
         不过,视频互联网并不是将图文换成流媒体那么简单,也不会是单纯的电影电视网络化播放的问题,网络视频对于时空特性的颠覆性,远比人们现在能想象的要丰富。
          做为商业操作的视频网站,流量的压力是直接的,在行业未来与业绩考核的较量中,赢了流量输了未来并不奇怪,商业化的战术偏移理想的战略也不奇怪。
         新起的视频网站,在门户媒体模式已经形成压倒性优势的情况下,现实的出路在于社区化,而一旦量化到战术操作上,利用广告驱赶用户登录显然挂一漏万,社区被简化成登录,好比人被简化成会呼吸的蛋白质。
        面对商业化的巨大压力,流量是与资本唯一的对话语言,社区化的理想只能让位于媒体性运作的现实,视频网站运营游移于媒体与社区之间。
 运营数字不好的已经输了,好的还没有赢,行业加速分化
         显然,高昂的营运成本被56号令的影响进一步放大,尽管真正的影响并不来自56号令本身的规定,而此前,行业的问题也绝不是因为没有前景或是判断不明,而是来自商业中现实与理想的平衡。
         奥运的商业高度预期,随着日期的临近将变成现实的压力,许多视频网站已经进行了3轮左右数千万美金的风险融资,进一步的融资越来越难,而距上市的盈利要求却有较大的缺口,行业分化的加速点随着奥运临近正在到来。
          能够预期的是,运营数字不好的已经输了,但数字好的也还没有赢。最终赢的不是看上去数字漂亮的,而是迎合了用户需求的。基于此中的重重矛盾,视频网站08年仍然难以有突破。

分类
视频新媒体

视频互联网:向左看,向右看

向左看:追加投资;向右看:剪刀差

    继土豆网号称拿到1800万美元投资后,下半年来,视频网站开始迎来新一波融资,PPLive、优酷、我乐均宣称拿到两千万以上投资,视频互联网简单沉寂之后,投资又开始活跃,是钱花光了还是又有新发展?与巨额投资对应的是成本与收益之前日益扩大的剪刀差,是因为这是个没有退路的游戏还是因为曙光就在眼前?

 

    向左看:跨媒体运营;向右看:内容渠道暧昧

    新的网络视频调查显示,电视剧、电影是网络视频最大服务,不知不觉中,网络视频已经成为最大的跨媒体服务,从这个角度看,互联网成了电视电影新的发行渠道,所谓新媒体呼之欲出,然而有些别扭的是,新媒体的渠道和内容显得并不真正默契,电视台在与互联网合作的同时忘不了自己也建个号称新媒体的网站,而视频网站们也忙不迭地制造自己的原创节目,合作变得有些暧昧,是怕合作者抢了自己的饭碗,还是新媒体的前景给了人不切实际的期望?

 

    向左看:渐入佳境;向右看:缺乏模式

    大量竞争者同时进入,对用户的推动作用明显,视频已经逐渐成为网民上网的一项主要诉求,互联网视频渐入佳境,不过,视频究竟要做成什么样子,网站们似乎并没有想清楚,一方面喊着UGC(用户制造内容),一边编辑忙不迭的上传视频;一边喊着要做成社区,一边又急着搞原创内容,即便号称最具社区化的视频网站,过客观看依然占据九成以上。网络视频难道真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向左看:流量激增;向右看:版权紧缩

    今年6月份开始,许多视频网站开始迎来井喷,一两个月流量翻翻不是什么问题,人们开始认可上网看视频,而与此相对应的是,版权内容比例却在下降,随着国家加大盗版治理力度,网站将用什么支持流量的进一步发展?

 

    向左看:媒体;向右看:社区

    总体说来,视频有媒体与社区两重属性,孰是孰非没有定则需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合的才是有前(钱)途的,经过非正式排序,最像媒体也最可能成为媒体的是新浪播客,最像社区也最可能成为社区的是土豆网,按照媒体属性逐渐减弱,社区属性逐渐增强的排序如下,新浪播客、酷6、优酷、六间房、搜狐声色博客、56、QQ播客、土豆网,欢迎不对号入座,有兴趣的各位增加本排序的节点数量,做个视频网站谱系图。

分类
视频新媒体

网络视频如何进入主流

        网络视频经历了两年的发展,春夏秋冬一扫而过,一方面,网络视频成本投入与收益之间面临越来越大的剪刀差;另一方面,视频作为图文互联网的未来式,视频互联网必将成为互联网的重要组成。网络视频面临近期困顿、远期清晰的矛盾之中。
        24日周六,参加了IT沙龙恢复的第一次活动,话题是视频和播客的发展形势,下面根据我当时提到的一些看法整理。
        网络视频或者说视频互联网怎样、什么时候能够成为主流互联网应用?
精英领导的普及潮流
        两年前,人们还在争论博客到底是精英的还是草根的,原教旨派认为,博客在于分享、互动这些偏向功能性的新应用,是与主流的以信息传播为特征不兼容的。对这些话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看我博客2005年下半年的一些内容。
        后来的情况大出一些博客尤其是原教旨主义博客们的意料之外,门户博客一夜之间成为国内博客的主流,以名人、意见精英为代表的专栏式博客引导了国内声势浩大的博客普及潮流,现在博客已经成为门户类网站的标准功能。
        当然,博客的故事并没有就此完结,博客概念普及之后,形形色色以功能为导向的博客拥有了良好的基础,将逐渐进入分化和成熟。
        正如沙龙现场许多人的意见一样,成功的业务是以精英或者说意见领袖们领导、群众参与的运动,精英领导与群众参与是密不可分的。
        德国之声最佳视频博客公众奖由“猫耳宝贝”新浪播客获得是个很好的例证,普通的播客用户想跨越专业视频标杆,比普通个人生活博客超越名人博客更难。
         许多推崇web2.0的人会更多的关注草根,关注聚光灯之外的长尾,不是说草根不重要,而是说,忽略短头错误更大,一个行业处在起步时,短头是最有开发价值的地方,短头被开发完了去抢长尾好理解,如果短头还没开发,就抢长尾,不免有“傻孩子”之嫌。
        意见领袖的榜样作用,将是普及化的强大动力,视频的发展也不例外。
进入主流倒计时
        不妨先回到互联网图文时代,世纪之交时,“烧钱”曾经是互联网的代名词,一本《烧·com》 记述了这一段疯狂,视频时代的今天,在烧钱一事上,有过之而无不及。
         图文互联网成为主流,发生在什么时候?发生在网络图文的传播和报纸杂志的具有相同传播力的时候,此时,互联网具有能够传播与杂志相同质量的内容。现在回算起来,门户真正起来是在2003年,那时候,经常看报纸的人基本上具有了访问互联网的通道,而此前网络并没有如此普及,随着IT的快速发展,年轻人的生活节奏加快,他们更习惯互联网的快速方式。
          图文互联网进入主流传媒的条件互联网具有保证质量的普及。
        按照这个思路,视频互联网进入主流的将发生在1M以上接入带宽普及的时候。700k、800k码流的视频质量基本能到达电视的质量,互联网接入带宽低于1M的时候,图像质量低于已经是主流的电视,所谓互动性等先进的功能优势难以掩盖基本质量的无法保证的现实。
        由此推测,一到两年左右,视频互联网将进入主流。

分类
视频新媒体

啥叫互联网的行业壁垒

在传统行业,如果你是种白菜的,过不了多久,你成了盖房子的,大家会说你疯了,因为行业壁垒太大,这么折腾,叫朝三暮四,不会有什么结果的。

 

    在互联网,你会惊奇的发现,许多原来做博客的人,现在在做新媒体,明年,做电子商务的可能还是他们,他们也疯了吗?

 

    互联网时代,行业间壁垒到底有多高?直接回答不太容易,但能看到的是,互联网对于行业确实具有前所未有的颠覆性,许多原本不相关的行业,正在短兵相接,比如广电和电信,10年前有多少人会认为他们会直接竞争?许多“顺手”可以办的事情,手机几乎可以全部代劳,照相机、录音机、收音机、电话、电视、电影…它们统统走到了一个直接的竞争平台。

 

    似乎,互联网时代,所有的行业壁垒都将变得“世界是平的”了,世界是不是真变平了,也不是个容易的问题,显然的是,世界并没有变简单,新的规则正在日益形成。

 

    在人们感觉行业被颠覆的同时,灾难同时降临,一些网站从博客做到门户,从门户做到搜索,由于边界不清晰,改变常常是负责人一个念头的事。用一个自我感觉技术很牛的兄弟的话说,不就是编程序嘛,怎么不是编。

 

    在传统行业,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是制造者,他们无法快速掌握另一个行业的技巧与资源,而在互联网,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是用户,他们还没来得及熟悉刚上线的博客,现在官方只推视频了。不是制造者不需要行业技巧与资源,是技巧与资源看上去似乎没那么明显了。

 

    互联网总体上还处在起步阶段,行业性的开发整体处在初级状态,放大了行业边界的模糊性。

 

    互联网行业壁垒正在以另外一种方式展现,如何从被边界左右过渡到自己掌控边界,而实际上,买不到烟而戒烟比能买到烟克制自己戒烟容易得多,许多网络创业者死在不能把控边界范围的盲目扩张上。

 

    想起大学刚毕业时,一个同学说,要是还能和父辈那样的包办婚姻多好,省得琢磨怎么向女孩献媚啦。看来,“好”的未来也需要适应。

分类
视频新媒体

需要忘记电视吗

  郑治调查到底谁不看电视,有点意思,不过我对结果的意义并不抱希望,因为即便被调查的十个“伪用户”都说不看电视,电视也不会马上消失。

 

    英国人说“三代培养一个绅士”,要表达的是,不管什么事都有一个周期,你无法突破自然规律的底线,看电视这档子事,也会有个周期你跨越不了。

 

    前一阵子,郑治转过另外一个哲学故事,结论是“人若不死,最大的问题将是‘每代人如何接受新变化’” ,社会人群习惯的变迁,通常不是单个人的习惯改变了,而是老习惯的人死光了,这或许有些夸张,但习惯与已经建立起来的模式对于创新的影响可见一斑。而且有些行为可能不仅仅是习惯,而是性格或者说基因决定的,而这,改变的周期就会更长。

 

    电视时代是否终结,不在于你想不想忘记,而在于经存在能够真正替代电视的服务。 

 

    新事物的出现,并不唯一作为替代老事物而存在,还有两种可能的大方向,分化者与升级者。 

 

    照相机的出现,没有使画家消失,而是使画家分化成花匠(替人画像的人)与真正画家(从事艺术创作的人),照相机代替了绝大部分画匠,但画家分化后的真正画家却延续了下来,并因为分化之后更专注而得以加强。

 

    彩色电视替代了黑白电视,人们更多认为是一种升级而不是替代,因为彩色电视并没有带来所谓模式上的差别,也没有给一些用户带来危机,或者说它没有改变结构性的东西。从这个角度看,如果通过互联网看电视的方式与传统电视大同小异,最终,只不过是终端用电脑替换了电视的升级行为。

 

    电话的出现,电报最终消失,大概是最接近替代的模式,实际上,更多的,可能不只是电话的功劳,互联网提供的众多通讯方式也是这一结果的推动者。 

 

    新旧事物的演化通常要比简单的更替复杂的多,不仅仅考虑技术上的进步,更多的还会考虑商业上的回报和人们使用惯性,一种型号汽车几乎每一两年就要换新款,而对于绝大多数人,不太可能随着厂家的推出而每年换新。技术的连续变化,而人阶段性去接受是基本的现状。

 

    郑治的调查发生在互联网上,沉浸于电视和还离不开电视的人仍然占有绝大部分比例,所谓的抛弃者寥寥无几,我几乎敢肯定,那些自称抛弃者也不会是真正的抛弃者。

 

    在还没有比电视更方便的传媒工具成熟之前,不看电视也未必就说明什么。当激进派忙着抛弃电视的时候,他大概不知道有这样的事,我们家装完能收看几百个数字频道的机顶盒之后,我们家老头老太太看电视的频道少了,变成了40个,这是数字化改造后保留的模拟频道个数,而且,看模拟频道的时候还开着机顶盒,因为通过机顶盒转接之后的到电视的模拟信号,不开机顶盒会图像不清晰,这就是习惯的力量。 

 

    电视沦为背景音,未必是电视沦落的迹象,至少刘兴亮说的情况是这样,是繁忙逼得他的生活改变了,而不是电视改变了。和一些人因为工作调动从坐地铁变成坐公共汽车一样,不能说明公共汽车要替代地铁,相信,过一阵子他工作变动到另一个地铁方便的地方,他会毫不犹豫换回坐地铁,这是个体与真正趋势的区别。

 

    文章开头提到“伪用户”,伪用户不是真正的用户,或者他的反应方式不是真正的用户,在郑治博客上参与调查的更多的把自己当成研究者而不是用户。 

 

    凡事总有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