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区与传播

维基解密与社会化媒体

        脸谱(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荣膺时代周刊2010年度人物,如果这个奖让网民来投票,那么结果也可能是另一个人:维基解密(WikiLeaks)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

分类
电子商务 社区与传播

位置服务的来龙去脉

        上周,跟it99(邓永强)聊到他现在的冒泡项目,谈到位置服务以及与电子商务B2C结合的前景,分享一下其中的体会。

分类
社区与传播

微博狂想症

         最近一周多时间,微博火得一塌糊涂,一方面新浪召开的微博开发者大会,连分会场的大屏幕前都一票难求;另一方面搜狐老大忙着四处拉名人开博,鼓励一女两嫁。你都已经浪了,也不妨再狐一次。这只是表象,事实上,不仅四大门户另外的腾讯、网易也都微上了博,而且你说得上来的网站,凤凰网啦、人民网啦、天涯社区啦等等等等,要么已经开了要么正张罗要开。

分类
社区与传播

微博客的媒体价值问题

        探讨微博客问题之前,我们先看看博客发展过程的几个问题。
         四年多以前,我写了一篇关于《博客搬家》的文章,当时的情况是:新浪把博客做出一波行情之后,几大门户以及一些大的专业博客网站,为了争抢稀缺的博客作者资源,提供了“交钥匙”式的博客搬家服务,也就是把作者之前在别的网站的博客文章,全部搬过来,最后向作者移交在本站的用户名和密码。

分类
版权与阅读 社区与传播 视频新媒体

视频版权生死劫

        视频版权的事讨论了好久,4月下旬,56 的ceo王建军又约圈里几个朋友聊版权的问题,探讨在互联网视频领域,如何做到既保证版权方利益,又能发挥互联网传播优势。我觉得,对于一个视频运营网站来说,版权问题其实分两个层面,一个是现有法律框架下,企业如何发挥版权作用;另一个是,在尊重互联网传播规律的情况下,如何推动立法进步。

分类
社区与传播

社区浪潮下的信息传播

        刚才主持人介绍了很多,我今天的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稍微务虚一点,希望通过这部分让大家了解,过去几年互联网的发展到底是有什么决定性力量在起作用,博客、SNS、网络媒体等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认识这种力量后,可能大家看待问题时会掌握分析的方法,而不是跟风来认同别人的观点。第二部分我会针对各位网络编辑讲一下有关标题的技巧。

分类
社区与传播

“滴”使用报告

        这个不是使用指南,只是关于滴使用的感受,不教你如何使用滴(dii.cn),如果对 滴使用存在问题,请参考dii.cn/help.jsp ,你还可以点击链接:>>参与测试
        从5月15日开始到7月24日,滴(dii.cn)70天使用报告:

分类
社区与传播

Web2.0浪潮下的网络新闻观

(本文写于2005年09月02日,此次发布未作任何修改)
        简述:web2.0汹涌而来,那些想绕开所有的过去的勇士们摆出一幅我不进地狱谁进地狱的姿态,先烈利他们还远吗?
       尽管人们对网络2.0的命名有些分歧,甚至2.0本身的提法都有疑义,但大家对互联网未来将会更进一步走向互动性或者参与性都有比较一致的看法,名字叫“狗剩”可能比叫“发财”更吉利,这只代表部分人的意思,最终做出让网民满意的服务才是硬道理。
        web2.0浪潮汹涌澎湃,之所以说是浪潮,正因为当前各种声音纷杂,正如礁石边的海浪你推我赶,没有统一的章法,却是一往无前,而在这一浪潮中当前最被关注的是网络新闻,本文想就网络新闻相关的问题作些探讨。

分类
社区与传播

媒体、人性与微博客

        周日,胡泳  谈微博客的价值,提到互联网=技术+人性,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公式,许多时候,技术与人性,相距非常遥远,放到一起是件很难的事情,同样解读twitter,互联网人偏重于产品技术层面,媒体人偏重于人性价值探讨。 

        twitter被赋予社会媒体的美誉,伊朗选举事件是个典型,由于伊朗政府对手机与互联网采取了比较严格的管制措施,twitter才沦为消息传播的主渠道,说是“沦为”,并不为过,一个新兴的、并不能给人提供可靠信任的信息载体,如果不是因为没有更好的选择,很难相信它能成为消息的重要通道。从这个角度看,美国国务院向twitter创始人发消息请求推迟例行的维护计划,只不过找不到别的更有效渠道罢了。

        twitter走到了前台,微博客能否成为新的媒体?

分类
社区与传播

twitter、媒体与媒介

        twitter能成为信息传播网络,retweet功不可没。retweet,所谓“锐推”,简称RT,twitter转发消息的功能,在通过follow(关注)组成的节点链条上,信息循着“关注”的路径,由节点上的人“推动”着扩散。
        显然,在许多人看来,twitter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消息传递机制,一些时候,它甚至风头盖过了传统媒体。这,会是我们理解中的媒体或新媒体吗?

分类
社区与传播

SNS:twitter的效率与价值

        twitter通过网页服务时,表现了“准实时”消息的特征:你可以随时发,但不必随时看。采用了客户端之后,在用户没有主动参与的情况,信息更新后便直接传到了用户的计算机上,这算不算实时消息呢?当twitter变得越来越实时,它与即时通信(IM)还会存在真正的区别吗? 
       过于追究twitter到底是否实时,有些过于迂腐,真正的问题在于,在即时通信、社会网络服务(SNS)、博客(blog)等周边服务已经大行其道的时候,为什么twitter还能异军突起?答案或许被称作“效率”,twitter具有比IM和SNS 更高的通信效率。 
        网络应用层对于通信效率的理解,与底层信息传输的不同,不只是信息传播快慢的问题,而是更强调传递目标与内容的有效性,即:最大限度传递给需要的人,最大限度不传递给无关的人,信息最大限度与接收者契合,在不干扰信息传播主体(即传播者、接收者)下的最快速度。 

分类
社区与传播

SNS:Twitter能实时化吗?

        互联网业务形式和技术的发展,其目的不过是为了信息更高效的产生与有效的传播。信息的范围非常之广,从产生与传播切入,却几乎涉及到所有方面,显然这是既简单又重要的两个切入角度。 
         我在Twitter到SNS消息机制中,比较了SNS与Twitter,从信息传播的角度看,这两种显得有些差异的网络服务,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 
        SNS与twitter都强调好友关系,但他们的切入点却有些不同,SNS强调人际网络,即信息的路径,twitter则强调信息的快速传播。如果把SNS、twitter一起与IM(即时通信)比较,前者是社区服务,后者是通信服务。 
        twitter比SNS强调更快的把消息传播出去,但又不需要IM的确认机制,因此,信息传播的效率更高,当然由于缺乏同步机制,高效率是以牺牲可靠性为代价的。

分类
社区与传播

RSS假死与语义互联网

        关于RSS死活的话题,三四年来断断续续总有人提起,增辉说 阅读器大众化已死,近期还有一些相关帖子RSS真的死了么?阅读器大众化未死RSS好得很,兼谈语义webRSS已经死去
        RSS有三种不同英文表达方式: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Rich Site Summary,RDF(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 Site Summary。无论采用何种解释,RSS是互联网内容格式化输出工具。

分类
社区与传播

SNS:从Twitter到SNS消息机制

        twitter发展两年多,在中国掀起两次创业热潮,一次是两年前,第二次则是最近,中国互联网创业有多盲目,由此可见一斑。
        Twitter的价值在于推动一种消息机制:准实时消息。准实时消息不仅不同于论坛的非实时消息,也与即时通信非常不同。与即时通信工具相同的是,准实时消息传播越快越有价值,区别在于,准实时消息重在快速传播,却不必要接收方即时回应。

分类
社区与传播

视频分享网站的媒体化臆想

     视频分享网站刚推出来的时候,由于一些网站低格调的内容炒作,又涉及到版权纠纷等问题,饱受业界质疑批评,但创业者们仗着从VC那里鼓捣得鼓鼓的腰包,大有天下任我蹂躏的气势,半假不真的流量数据一路凯歌,赶超着美国大佬youtube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曾经对内容控制等问题蛮不在乎视频分享网站,在外界逐渐适应了网站们的克隆行为而显得并有些麻木时,开始自我反省,纷纷喊着要做媒体,尽管,门户或者媒体并不是视频站的出路,创业者对摘掉“分享”帽子仍然乐此不疲。
 
    当初不理会所谓盗版的批评,是为了急着争老大,别管白猫黑猫,抓到眼球算好猫,不计手段,就要做成甚至不惜吹嘘成最大的视频分享网站。两三年后突然发现,原来空头老大并没有什么实在的好处,有点应了鲁迅说的“倘是狮子,自夸怎样肥大是不妨事的,但如果是一口猪或一匹羊,肥大倒不是好兆头”。
    摘掉“分享”的帽子,向主管部门或者潜在的客户传递“我们是有价值的”信息,昔日花了数不清的银子挖墙盗洞忽悠来的视频播放量(观看量)与上传量,由于带宽成本过于高昂,也由于内容监管不力可能导致的诉讼与政府管制(2008年,已经先后有两家视频网站遭到政府关停的处罚),面对漫长而凶险的冬天,网站们正在琢磨如何缩减带宽,放弃一些内容,与此前不顾一切追求规模相比,让人啼笑皆非。
   有道是请神容易送神难,简单的用户访问量减少并不能解决问题,视频网站更需要过滤出特定的用户而不是匆匆砍掉一部分用户了事。
   视频分享网站们转向媒体化,有着运营成本与内容监控的双重压力,但过于高调的转型宣言则不是好事,当专业视频网站纷纷要做媒体的时候,机会的天平早已偏向门户一边,门户网站的视频频道,无论是基于用户上传的播客还是影视播放,在媒体化上,无论是品牌还是运作机制,都有着先天的优势。
   雪灾、地震、奥运等属于媒体的机会,大部分视频分享网站对应的流量不升反降,交出这样一个不佳的答卷,不知道视频分享网站哪儿来的信心,能和门户对决媒体化,视频专业网站的侥幸只在于,已经上市强调投入回报率的门户网站们是否会错失机会。
   中国的视频分享行业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处境,顺应业务发展而扩大规模,或因应对严峻形势而缩减规模,前者可能造成运营成本过高而无以为继,后者则可能由于用户体验降低大量流失而丧失行业地位,任何过于高调的动作都可能导致网站衰竭而死。
   当在现金日益成为稀缺品,视频分享网站面临的选择并不多,定位更清晰,业务更专注,把原本不该属于自己的流量水分挤出去,瘦身过冬,保存有限实力才是王道。
   2008年,这个因为有了奥运而使视频浮想联翩的年头,在金融危机不期而遇时,正要以比大家预计的最悲观的情况还悲观的结果来了结,瑟瑟寒风中,视频网站互相抱团取暖或许是不错的生存之道。
    山寨版开心,媒体版视频分享,中国互联网创业的盲目性暴露得一览无遗。

分类
社区与传播

还能“开心”多久

        赵旭问对开心网的看法,整体感觉,开心网是近几年国内做的最好的互联网创业产品之一,尽管也是模仿Facebook,但“克隆”基本是国内互联网创业的主要形式,相比之下,开心网算是最近“抄”的最好的一个例子。
        从产品设计看,开心网在把握用户需求和体验方面做得还是不错的,针对办公室白领用户群的定位也不错,所以开心网能够快速吸引一批校内和海内等垂涎的白领用户。
        但从产品战略看,开心网并没有比众多的硅谷克隆者走的更远,对用户长期使用的价值把握同样不足,用户能够“开心多久”是开心网面临的致命问题。
        人们看好SNS服务,一个原因是所谓粘性问题,即sns对用户有非常好的粘性,能够“粘住”用户。开心网心几个月时间就风靡大江南北,当前的SNS服务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种粘性,用户转移成本似乎并不高昂,当然,从开心网的角度看,成长的快速也可以解释成另一种粘性。
        当前,需要韬光养晦的开心网,已经被资本逼上了前台,不得不拔苗助长,跑马圈地式快速扩张的同时,融资的光环暂时掩盖了用户需求不足的问题,一个看似有理想的产品似乎正在落入了风险投资的俗套。
        SNS创业正红火,不知道创业者眼中,是不是也受“老婆是别人的好,孩子是自己的好”的影响,相应的感觉就变成了:粘性是自己的,壁垒是别人的。

分类
社区与传播

SNS:三年来,SNS依然内涵不足

    3年前的时候,我写了几篇SNS的文章(有兴趣的可以参考文章结尾的附上的链接),记得那时候大家(用户与网站运营者)的对于SNS关注点与今天大不相同,记得当时几个SNS网站,联络家(linkist.com)、浩友(hiu.com)、圈网中国(niwota.com),还有一个由于扰民等原因口碑较差而昙花一现的“中国缘”。
    当初我每年能上几次,现在每年偶尔也上几次的SNS网站是天际网(tianji.com)。我很惊奇,这些当初的sns网站现在好多还在活着,尽管,活不活着对我们已经没有什么实质影响。
    当初有关SNS网站争吵较多的是所谓的六度问题,即你的社会交际圈是围绕你分层展开的,直接的朋友是一度,朋友的朋友是两度,如此照推,最后,有个听上去很吓人,但没有太多实际意义的结论:最多经过六度,你能够联系上世界上任何人,比如:美国总统布什。
    那时候,人们对SNS网站的印象更多是:把自己的联系方式,工作资料、朋友信息传上去,然后通过不断把自己的朋友拉上去成为SNS上的好友,通过一度好友、二度好友…,用户得到一个庞大的好友圈,许多SNS网站乐于把你三度或者四度内的好友总数显示在你的登录页上,为了炫耀自己的交往圈子,一些SNS活跃者乐此不彼的乐趣是,不断地把各种各样的人加为自己的一度好友。
    如果最近一年多左右加入到开心网、校内、海内或者facebook等SNS网站,恐怕很少有人再联想到六度,SNS网站更多的印象变成了跳跃在各自首页上的好友动态:张三加了李四为好友,王五把赵六买为奴隶了…
    早期,人们看重SNS是现实社会关系的写照,认为真实的关系蕴藏着巨大的价值,而最大的问题也在于此,运营者过于关注人与人之前的关系,过度到除了关系之外,几乎没有提供任何应用。用户除了上来找人,做不了别的,这或许也是活跃SNS用户只会不断加一度好友的原因,因为无其他事可干。
    现在,新的SNS网站上开展了丰富的游戏与互动方式(抛媚眼、捏耳朵…),没有了早期SNS缺乏服务的烦恼,但是,SNS网站不再关注六度理论,变成了只关注一度好友的娱乐社区,当然,有一点还没有变,SNS网站还要求大家实名注册,尽管是不是实名大多情况下只是个噱头。
    说现在许多SNS网站实名制只是个噱头,并不是否认实名制的价值,而是说,从早期SNS网站只关注“真实社交关系”到现在SNS网站只关注好友动态,实名制的意义在“关系”弱化后已经大大减少了存在的价值。
    看来,早期SNS是一个更趋于理想状况的社会关系管理系统,而现在,打着SNS旗号,又运营着虚拟社区的网站运营者,却又过于了现实主义。
    有人鼓吹SNS是继门户、搜索之后新一波王者产生的领地,我并不以为然,一个没有开始普及就全面开花的网络领域不太可能产生新的统治性网站,或者说,现在运营着自称是SNS的运营者,也只是整个SNS发展过程中一个新现象,如果没有估计错,三年后,还会有人写“六年来SNS变化的文章”。
    在我看来,早期SNS网站的问题在于,把蕴涵深度价值的“真实关系”,简化成了直接在网站上再现关系,而现在SNS网站似乎忘记了“真实关系”的价值。
    现在的SNS,更像是一个有了好友管理,分类更丰富一些的BBS或者博客,在BBS(博客)上提供更丰富的打招呼方式,并聚合好友动作,如果要做交友类网站,是个不错的重构样板,如果真想做出SNS的本义—社会网络服务,则有些勉为其难。从这个意义上看,基于校园的校内网(不是现在大肆扩张的校内网部分),有着其他同样号称SNS,同样克隆facebook的网站不同的价值内涵。

分类
社区与传播

门户与社区的网络版“围城”

         最近与朋友聚会,又聊到所谓的80后、90后甚至95后的问题,最终的焦点是,90后、95后与80后或者70后到底差别在哪里?从一个互联网从业者的角度上看,我们关心的是,不同时代的网民的行为特征到底有什么不同? 
           不知道“代沟”这个词最初出现在什么时候,但不同时期出生的人的差别还是很明显的,而且“一代人”的时间间隔正在缩短,由原来的十年,变成五年甚至更短,越来越快的节奏下,新一代的年轻人距离他们的哥哥姐姐甚至叔叔阿姨们是否越来越遥远了呢?用户群快速的世代交替,会不会使互联网公司的业务一个接一个快速的“老去”,出现老龄化问题? 
1、  新型社区会取代传统门户吗?
         这个问题也可以变成:门户式的公共传播是否将不合时宜?
         当越来越多逢迎年轻人的网站不断涌现时,这些号称年轻人社区的网站会在年轻人长大后,完全取代第一代门户的新闻网站吗?
         或许,从反面来回答更直接,你能想象一个只有街头巷尾咬耳朵而没有公共板报的街区吗?显然,社区作为媒介,是一种松散的传播机制,顶多只具有半媒体特征,无法取代“需要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传播技术与产业化手段,面向大众进行大规模的信息传播活动”(引自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在一个日益全球化的时代,公共信息传播对于每个人生活的影响将逐步加深,从文字传播、印刷传播到电子传播,传播技术的进步,传媒的影响力将进一步加强,想象一下,当一个全球化的互联网把所有人时时刻刻连在一起的时候,传媒将会是什么样的力量。
 2、  门户 vs 社区
         许多人很容易误认为,社区比门户(这里门户是相对狭义的,指类似当前新浪、搜狐、网易的新闻门户)强的多,因为,更多的网站在做社区,尤其当web2.0火起来之后,音乐、交友、SNS各色社区网站纷纷兴起。
         要区分门户与社区,先看一个关于象的故事,一个只见过大象的原始人见到一头猪会怎么称呼?小“大象”;见到猴子呢?会上树的“大象”;蛇呢?就不好说了,或许可以归到一类:“非大象”。接下来,知识欠缺的原始人类,会把自己越来越多无法描述的各种动物,都归到“非大象”这一类中。
         社区就有点类似原始人眼中的“非大象”,只要不是新闻门户(含行业垂直门户),就可以归到社区一类,而实际上,社区并不是个单纯的分类,而是是一个庞杂的划分,随着互联网业务进一步演化,各种行业应用兴起,从电子商务到银行支付,都将从社区中演化分离。
         社区并不是与门户对等的分类,不区分具体应用行业、应用场景泛泛地讨论社区,并没有太多的意义。社区也不是一个比门户更先进的概念,主要应对不同业务的需要。
 3、  网站的粘性
         网站的粘性越高越有价值吗?或者说,未来网站的粘性会越来越高吗?再或者说,粘性低的网站没有粘性高的网站有价值吗?
         网站粘性是个复杂的概念,简单理解可以看成是用户对网站的使用程度,或者进一步简化说,每个用户每天使用多少次网站(单个用户的PV)。
         现在许多社区网站,比如博客与SNS,都有个留脚印的功能,一个登录了的用户,读过的文章或者访问过的博客,都会有个记录,所谓“留个脚印”,当然,顺着你脚印留下的链接就可以找到你。
         到处留脚印开始会觉得有意思,时间一长,你会发现,有些脚印留下来并不是你想要的结果,你不愿意在一张有情色嫌疑的页面留脚印,以免被人误解“人品有问题”,许多时候,这种方便作者和后来者追踪的“脚印”,并不符合观看者自己的利益,乐于把自己的踪迹完全暴露,有点裸露癖的味道。
         当一个登录者,面对网站上留下的“脚印”,而到处擦拭时,我们知道,一个过高粘性的网站给人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会给用户带来不适,人们不太可能一直生存在一个高粘性的网络中,更不喜欢被网站套牢。换句话说,天天琢磨要用户对网站有越来越强烈依赖的,是网络的运营者,而对于用户则不然,他们更多希望:喊之即来,挥之即去。
 4、  网络版“围城”
         前两年,博客先驱博客网进军门户,后来,社区先锋猫扑也进军门户,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无疾而终。现在,本来是门户的网站开始加大社区方面的投入,轮回之间一幅网络版“围城”画面。
         导致“围城”的原因,恐怕是所谓竞争壁垒问题,在新型网站看来,成熟的商业模式是形成盈利保证的壁垒;而对于成熟模式的门户而言,总觉得自己模式容易被复制,而要通过增加社区的粘性,“绑架”用户。
         什么是壁垒?或者:周鸿祎的推广,马云的嘴;或者某知名可乐公司的广告:我卖的是牌子,你喝的是水。看来成熟行业的最重要的壁垒是品牌加稳定而优良的服务,而互联网,却是最容易误解壁垒的地方。
  5、  互联网纷杂与落脚点
         Web2.0流行之后,越来越多的新名字开始出现在互联网运营者的战略方案中,web1.0、2.0…n.0到底什么是个尽头?
         且不说web2.0是一个笼统性的称呼而不是真正的版本号描述,3.0及n.0之说则是噱头多于价值,博客、播客、空间、社会网络、音乐社区,还有一堆英文缩写来不及翻译成流行的中文,看上去很酷(90年代开始的酷这个词已经不酷了)。
         有一点是新业务的试金石。所有的技术、业务进步,最终是为了用户更方便、有效地获得他想要的功能或者信息,如果新业务概念不能做到这点,就回归成了0.0,没有价值可言。

分类
社区与传播

社交网站要有持久战准备

        以SNS(社会网络服务)为基础的社交网站,是互联网的一个亮点,不过,这个亮点要想照耀整个互联网,似乎还需要较长时间,有理由相信,SNS在短时间做不大,需要有持久战的准备。
 1、  SNS不对称
         许多SNS网站以著名的六度理论作为基础:地球上两个人之间的联系,通过好友关系寻找,最多六次,就可以建立联系。
         SNS网站最常见的方式是“拉你认识的朋友进来”或“在SNS上找你朋友的朋友”,理论上借此可以认识全世界的人,还有许多人乐此不彼地,将找到人一一加为一度好友。
         SNS网站提供的寻找朋友的方式与现实生活是拟合的,不过,SNS网站并没因这种拟合性而如期膨胀,尤其在国内。
         问题在于:SNS网站关注到了六度的层层扩展形成网络的特性,却忽略了,按照朋友关联进行层层索引的方式并不是对称的。换句话说,你的好友(网络上是一度)的联系能力并不一样。以我为例,我的朋友中,有极个别的朋友交际面极广,我能想到的人,他差不多都有过交往,而许多人,除了办公室的同事,他的通信录里面剩不下几个人。我在SNS网站上一度好友的情况也如此相似,有的人已经有了好几百个一度好友,而有的人,像我一样,只有几个人。
         格拉德威尔在引爆点一书中,有个非常精彩的观点:我们看到的大多数事件的广泛传播,实际上是少数被称为联系人的人引起的。而通常,我们总是认为是人民群众参与的结果。
         如果把人之间的交往比作路,现实的世界并不是草原或者海洋,任何两个人之间的路都是相同或者相似的,人与人之间的路更像陆地上的交通,有些人是北京、郑州那样的交通枢纽,和哪儿都有联系,而许多人只是生活在胡同和山村里,联系寥寥。
         显然,SNS网站为每一个人设定“老鼠会”式的拉人机制,并不是对所有人有效,希望每个人都一样贡献的社交网络是有问题的,大多数人,并不是社会网络中的活跃因素,SNS网站的对称设计值得商榷。
 2、  联系人的活性
         格拉德威尔说到的联系人,也并不总能适应任何条件,一个联系人或他的几个关键节点(一度好友)如果因为处在传统行业等原因,对互联网使用频率不高,那么这个联系人在SNS网站上的威力就会削减,甚至不如一个普通人。
         因此,如果你要想让SNS网络在现实中能够普及,如何让那些活跃的联系人能够在网络上保持活跃至关重要,只有联系人在网络上恢复活性,SNS网络才能真正有效。
          SNS网络目前还主要停留在互联网IT圈子也刚好说明,SNS网络对这些熟悉互联网的人更有吸引力。
         网络是维持弱联系的有效工具,但弱联系的维持,也会符合格拉德维尔说的联系人原则。
 3、  信息过滤机制不成熟
         SNS网站与信息门户相比,是想借助人的交际对信息过滤,达到信息精准传播的目的,从而实现SNS网站价值飞跃。但是,许多迹象表明,人际微观交往具有非常多的不可预测性,随机性很大,类似的情况搬到网络上,不确定性会进一步加大,关于人的行为分析技术目前并不成熟,因此,通过SNS对信息进行过滤的效果不宜过高期望。
         SNS网站是一种群体性网站,与诱人的网络黏性相对的是,如果群体中的个体对互联网亲和度不够,SNS网站的吸引力将比信息门户下降快得多,因此,SNS网站运营更需要长时间的培育。
         信息过滤机制不成熟除了难以产生有价值的过滤,更会因为SNS大多采用真实身份带来更多的隐私泄漏问题,信息安全在SNS网站面临的考验巨大。

分类
社区与传播

Facebook为何热度减退

          《商业周刊》发布2008年十大最可能发生事件,其中第5条,Facebook热度消退,理由是“人们不再热衷于接受来自另外一个社交网站的‘好友邀请’”。
         我很怀疑Facebook当初热情高涨的原因是“人们热衷于接受来自另外一个社交网站的‘好友邀请”,所以“人们不再热衷于接受来自另外一个社交网站的‘好友邀请’”作为Facebook热度消退的理由之外,应该还有其他。
         05年,SNS(社会网络)网站开始流行时,最受诟病的就是普天盖地的好友邀请,许多SNS网络的经营者对于“六度”理论缺乏正确的理解,他们看来,所谓社会网络,就是把你好友的联系方式传到网络上,然后不断地将你好友的好友变成自己的好友。
        人们急于将两度以上的关系变成一度,似乎变成一度了,关系就近了,这是好友邀请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与六度理论本意背道而驰。
        从社会交往的实际,我们看到,维持直接的关系(一度)需要较高的成本,因此,单个人维持一度好友的数量是有限的,虽然即时通信工具减低了维持一度关系的门槛,但很显然,要想维持一定程度的好友信任,人们还是需要保持足够的沟通与交流,因此,一度的数量不太可能无限增大。
        “六度”真正的用处在于,人们可以在利用数字较小的一度,通过二度、三度传递,实现庞大的好友网络,而此时,每个人只需要维持好自己的一度而不是更高度数量众多的好友。
         社交网络的真正目标是通过网络达成目标,而非建设网络本身,只有社交网络承载了事件,社交网络才能承载起价值,过去几年,国内许多SNS网站越来越萧条,根本原因在于,除了增加一度好友,你不知道到哪些SNS网站到底能干什么。
        Facebook的优势在于,它除了增加一度好友之外,还提供了好友间交流的功能,你可以据此知道你的好友那里发生了什么,这种变化改变了SNS是个静态通讯录的现状,除此之外,赋予SNS更多的内容,它的价值将快速增加。
        问题是,要把真实的生活搬到网络上,不仅仅要克服网络技术的障碍(比如:隐私安全保护等),还克服社会习惯的影响,很显然,无论从哪个角度,我们并没有准备充分,当诉求越来越多,而能实现的又相对有限,热度消退在所难免。
        Facebook热度消退是好事情,网络有效资源是有限的,缓和一下网络资源开发速度对互联网的长期发展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