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视频新媒体

新媒体的发展使行业围墙消失

[2008年4月19日在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讨会上的发言] 

大家下午好!新媒体是一个新东西,我把我的一些心得和体会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是一个大环境的问题,互联网络在普及之后,带来一个变化,最大的一个趋势是什么?是扁平化。

以前我们知道,当你在街边买一张DVD的时候,其实这个DVD到你家门口那个小贩手里,之间经过批发等一系列环节,无论你在正版商店,还是盗版商店,都是这样。

那么现在,在互联网上,到新浪网上看视频等东西的时候,不管谁去看,内容跟你是直接的,中间即使有一些环节也不会是类似商业流通的东西介入进去,流通扁平化了。扁平化带来一个结果是什么呢?第一个就是在整个一个交易要完成的步骤,它可能由原来的三、四步变成三步或者两步,即由源头直接到最终的消费者,博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今天写一篇文章,他中间不需要经过任何出版机构,我的读者可以直接看得到。

扁平化带来的另外一个现象就是就是跨行业。大概在三年四年以前,大家都知道,你打电话的时候,从来不会想到,打电话这件事情会跟电视有什么关系,或者说,当有互联网的时候,我们也想不到,互联网它会跟电影或者电视有什么关系?但是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做电视的人跟做电话的人可能在发生竞争,中央电视台已经开始跟电信公司竞争了。这说明什么?说明这种扁平化的东西出现之后,许多传统不相关的东西,出现在一个平台上,人们发现,突然之间行业间的墙都倒了,所有的人都在一个战场上的战斗,这是扁平化带给我们的一个冲击。

在这样的情况下,现在大家都提新媒体的概念,大概在2000年左右的时候,大家提另外一个概念就是新经济。新经济当时是对互联网的说法,我觉得今天我们提新媒体了其实比新经济这个概念应该说提的还要稍微小一点。那么新经济也好,新媒体也好,最重要都是描述在互联网这个状态下,它引导整个产业会会发生什么一些新变化。

从传统媒体来看,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内容的制作,一个是传播平台。

电影电视我觉得一个最大的变化首先也是围墙消失。

在电视台里面干过就知道,你做电影、你做电视,制作者很少能跟观看的人接触得上,基本上就是闭门造车,就是把门一关上就在造,造完之后,把你把这个贝塔带给出去的时候,你制作者的故事结束了,观众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就是内容制作这个过程中是完全封闭的状态。

从传播看,传播平台它是一个非常多样化的一个过程,当你有一个电影制作出来,它要发行院线的拷贝,要发行DVD,这一系列的东西他是要通过不同的渠道去发行的。

现在我们面临另一个情况,就是网络在扁平化,使得视频内容制作、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围墙消失,实际上带来一个可怕的东西是什么?举个例子,就是原来我们可能在市场上去找工作的时候,比如一个做建筑方面的人,他不用担心,一个做电子方面的人跟他竞争。但是现在你会发现,你出去之后,只要是大学毕业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变成你的竞争对手。随着社会效率越来越提高的时候,这个竞争的剧烈性是以前无法想象的。

视频新媒体上发行和内容制作也会进一步一体化,以前发行制作是完全两个概念,现在发行制作一体化了。那它本质上是有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在驱动这种事情实现呢?

我们正迎来一个微操作时代来临,那么怎么样去理解这个微操作时代?第一个就是碎片化,以前你去买歌曲的时候,你要一张碟一张碟去买,不会有一个人刻一张光盘就卖你一首歌,但是你现在互联网下载,你不要说你就买一首歌,你只买一首歌的一部分都可以,这就是说内容在发生碎片化。

如果我们把时间往回溯大概5年时间,就是互联网带宽比较窄的时候,视频在互联网基本上起不到什么作用,你想像一下,如果你想去看电影,假定你很有钱,你在那个时候你想看电影,你能看到多少,你估计你能看到多少部电影,一般来说,最近一个月流行的电影,基本上你只要有钱都能看到,但是最近一个月以前的电影,你可能只看到它的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为什么呢?因为所有的电影都锁到库房里去了,你是看不到的。

今天你在互联网上,你可以想像,中国电影100年的电影影片,你到新浪播客或者到一些平台上搜索的时候,每一部影片你几乎都可以看到,这是一个什么特征?说明内容可访问性极大的提高了。以前内容可访问性实际上是阻隔的,现在内容可访问性极大的提高。

在这样一个情况下,一个是,你访问的主体对象都是可以访问,可访问对象泛化,同时可访问的单位在缩小;再一个就是访问的人群剧增。访问与被访问对象的数量都在往上增长的时候,每一个人都可以访问一个院线的时候,整个传播所考虑的复杂性在快速膨胀的一个情况,这个情况是靠什么东西来支撑住的?

以前我们知道就是在互联网刚刚兴起,大概是97年,98年的时候,尤其到2000年的时候,其实在美国可能是99年,是2000年,2001年的时候就互联网遇到一个危机,当时什么原因?就是互联网这种东西最大的特征就是提供的东西是免费的,比如我看新浪网一下,或者看其他一个网站一下,正常来说,看一下可能需要付一分钱,或者付两分钱,但最后你没有合适的支付手段,最后变成免费了。免费之后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就是说免费作为一个商业主体来说,它是不可能能够长期的把这个商业模式持续下去的,那最后是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后来出现了网络广告,网络广告的出现,把我们看上去是免费的一个互联网,本质上是一笔交易。这个交易怎么看?互联网的内容,你每收看一次可能是1分钱,但是这个1分钱你在传统支付方式去支付的话,可能支付成本是一毛钱,也就是说他本身的价值要远远小于你支付成本。那么现在当我引入广告之后,由于广告主在你每看一次广告时,实际上广告主向我支付2分钱,但是其中1 分钱是用来承担你们用户看这个信息发生的成本,那我还赚了1分,这就意味着一种微支付的出现。就是在信息碎片化的同时,微支付手段的出现,使得这个交易变成可能。

刚才那个微支付仅仅是一个借助广告实现的模式,现在大家知道,大概三年前,银联出现了,银联出现之后,电子支付能力也进一步提高,刚才广告支付的可能是几分钱的概念,银联支付几块钱,从几分钱然后一直延续到比较大的数额上,都出现了成本非常低廉的支付方式。

刚才讲的这么多情况下,信息量在爆增,然后个人所处理的信息又非常有限。在90年代,或者80年代末期的时候,那时候有一个概念,叫“信息爆炸”,说每个年轻人应该好好学习,因为未来知识信息要爆炸。但是实际上今天看来,我觉得至少今天所坐在这里人并没有被真正突如其来的汹涌的现状感到恐惧,但是在当时的时候,我觉得那个时候我的感觉就是未来那种很可怕,因为信息量那么多,我时间有限,好多东西我看不过来,但是怎么去平衡你能看的东西是有限的,但是存在的是无限的东西的一个困局呢。

我用一个叫“客厅原理”的东西来说明,什么要“客厅原理”,大概是这样,你回家之后,你家里挂了几个照片,我们就以照片为例来说,其中有一个照片可能是徐静蕾的,另外一个照片要么是你自己的写真,要么是你结婚照,不小心你有一天把你家墙推倒了,跑到邻居家一看,一看徐静蕾的照片你还看到了,但另外一个,肯定不是你的结婚照,这是一个什么概念?你会发现徐静蕾的照片,因为它的质量好,所以它会出现在很多人的家庭里面,成为一种公共的艺术品。但是你的照片哪怕比徐静蕾的照片还要好,它都不可能出现到你邻居家里面去,这就是一个信息属性的不一样导致的不同性。

当你在消费一种信息的时候,信息是有公共信息和个人信息之分的。你个人信息和公共信息的区别不在于它质量的高低,而是在于它的属性。比如你写一封情书,你不可能每一次都把普希金的诗抄过去的,你肯定要自己写的。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新媒体解决什么?把公共信息和个人信息在一个平台上进行运营,但是它有足够的技术手段,能一把这个信息按照它们各自既有的路线去传输。这是讲到的海量信息和个人信息传播的区别。

那么最后就是我还讲一点,就是说新媒体,作为新媒体来说,到底新媒体怎么看这个问题?首先新媒体不等于视频,或者不等于网络视频。视频实际上是更宽泛的一个概念,如果拿“客厅原理”来说,徐静蕾你可以看成是一个公共传媒现象,但是的结婚照它可能就不属于传媒的范畴,按照这个理解,其实所有非公共信息的部分,都不是传媒的范畴。

现在我们做很多事情,我们很容易把公共信息和个人信息界限混淆掉了。这个里面可能有现实情况,由于我们刚刚把这个窗户打开,有一些人愿意在网上秀一些个人的东西,因为别人思想没有开放,所以你以一个人冲出来之后,像芙蓉姐姐就变成公共信息了,不过,当一万个芙蓉姐姐都出来的时候,你还去看吗?你肯定不会看,打死你你也不会看。新媒体首先不等于网络视频。

我们探讨新媒体的价值,新媒体真正最核心的价值是什么?就是信息看门人的问题,现在包括国内国外的一些新闻,比如圣火传递,有人就说,西方在新闻那么自由的情况下,为什么还出现歪曲性的报道?实际上是这样,所谓的公正性,传媒本来它是负担一个监督和公正这么一个准则,但是,处在一个充满商业化的世界,一个铜臭味非常浓的社会里面,那么越来越集中的传媒,他的权利集中在少数人手之内,它就极可能被利益集团左右。所以从当前互联网的形式里面,信息传播上看,其实从国外Web2.0浪潮里面,从价值这个角度来看,一个最重要的价值是什么?就是要改变看门人,以前是由强势传媒设计的看门人帮你把握信息关。那么这个看门人要让位给真正的信息消费者,如果这个信息的看门人如果真正让位给一个消费者来做评判的时候,那么新的价值体系才真正建设起来。

我就说这么多,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