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视频新媒体

新浪播客的新媒体之路

门户变革的机遇与风险

 
    在新互联网浪潮一波推一波的形势下,新浪、搜狐这样老的门户网站将如何把握机会,成就发展?两年前,门户采取的都是相对保守的策略,对新业务虽有所尝试,但通常比较低调。

 

此前,老门户的位置相对稳固,新业务失利并没有带来太大的冲击,近来,国外一波又一波由新业务推动的互联网公司不断创造奇迹,国内网络创业也一浪高过一浪,新业务不断占据互联网重要关口,如何抓住新的互联网机遇,号角已经吹响,门户网站变革日益迫切。

 

一、新浪播客的新媒体之路

 

自2005年9月,博客高调推出而大获全胜以来,新浪在新业务推出上更加主动和自信,一年之后,当业内正在质疑视频播客类网站前景时,新浪毅然杀入播客行业,这无疑是一次重大的赌局。

 

新浪视频业务包括宽频频道与播客频道,前者直播,后者点播,覆盖了当前的视频形式。

 

    新媒体机遇

 

视频浪潮开始,业界普吹新媒体之风,这给人一种错觉,以为视频就是新媒体,实际上,新媒体只是视频应用的一种方式,而视频互联网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

 

新媒体在内容制作和传播方式上有很多超越传统媒体之处,没有改变新媒体仍然是媒体的基本特征,因此,只有具有媒体性质或者潜在能够做成媒体的网站才有可能把新媒体的旗子扛到底,在这一点上,许多中小网站存在误解或者期望过高。依附于最大网络传媒平台的新浪视频,天然上最接近新媒体,新浪的加入,对于播客行业中的定位于新媒体中小视频网站来说,有些雪上加霜。

 

对于新起的视频网站而言,获取视频内容的门槛非常高,无论是购买还是合作,由于缺乏盈利能力,都无法避开如何实现内容制作方商业回报的难题,与此相对,新浪在网络传媒的核心位置,使得新浪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众多电视台和电视内容机构,纷纷将自己的内容无偿贡献到新浪,作为回报,新浪能给这些传统的内容制作者带来数以千万计的曝光量。

 

视频正在重复当年纸媒的老路,当年,新浪楞是凭着将报纸、杂志等纸媒搬到互联网上,搬出了当时的新媒体–“网络媒体”。视频时代稍显不同的是,之前完成“搬家”的是新浪编辑,现在变成了电视台自己的编辑,这种变化更符合新媒体开放的传播形式。

 

也有人会以纸媒与新浪的“恩怨”来说明新浪当初网媒成功之路只不过捡了个便宜,如果那些报纸早点自己做网络,就没有了今天的新浪。今天看来,当初的新浪似乎只做了“CTR-V”+ “CTR-C”的搬运工工作,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能认识到网络传播价值,并强力执行下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如果以今天的科技来看造纸、活字、指南针、火药等发明,也会显得有些小儿科,显然,历史不能这么理解。

 

新浪博客的推出,曾引起广泛争议,其中焦点在于,新浪博客与博客的真实含义相悖,与国内外当时的博客应用模式不符,正是这种“错误”,成就了有新浪特色的“博客”,这是一种以公众传播为特征的博客传媒。

 

新浪博客的传媒性与新浪的媒体定位非常吻合,是新浪博客成功的内在驱动力。现在,新浪推出以机构为核心的播客,似乎也背离了“播客”初始定义,但即将成就的是“播客传媒”式的新浪播客。

 

    业务模式风险

 

新浪以博客、播客为核心的新媒体思路,是新浪实现新媒体转型变革的关键,与那些网站上到处飘着的新媒体口号不同,新浪是在实践新媒体。不过,最终新浪能否吃到新媒体的果子,存在一定的风险。

 

首先,新媒体的业务运营,是探索式的,需要快速反应和灵活性,而新浪作为一家相对成熟的大型的网络公司,现有的管理、考评体制与灵活性会有较大的冲突,会影响进一步变革的推进。

 

其次,作为新的互联网业务,无论博客还是播客,目前还处在“无模式”状态,随着在博客、播客上运营成本的进一步增加,尽管拉了“互联星空”这样的合作伙伴有利于过冬,但如果不能快速解决盈利模式问题,资本方面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

 

留给新浪解决新媒体的窗口期不会太长,在电视台等传统媒体有能力和决心进入新媒体之前,新浪必须作出变化。如果有一天,电视媒体发现新浪视频的千万级点击率并不能带给自己实际的商业价值,他们也会像纸媒体一样,不满于成为新浪新媒体的嫁衣裳,那时,整个新媒体格局就会发生变化,合作者会逐渐走到竞争面。
 

依然年轻的互联网,只有变化是不变的,新浪能否把握机遇规避风险,拭目以待。

 

分类
互联网观察

互联网依然年轻

   CNNIC一年两度的互联网报告出炉,报告显示,24岁以下网民的数量比例为51.2%,相比于第19次报告的52.4%,虽然下降1.2个百分点,但依然超过一半,互联网依然年轻。

    有些不解的是CNNIC关于网民年龄结构的描述“目前中国网民年龄结构发展不均衡,以年轻网民居多。1.62亿网民中,25岁以下比例已经超出半数(51.2%),30岁及以下的网民比例甚至达到了70.6%”,分明这两个数字要比上次(第19次报告)要低(第19次报告中30岁以下网民的比例72.1%),却用了“25岁以下比例已经超出半数”和“30岁及以下的网民比例甚至达到了70.6%”的字眼,不知道这算不算勇涛说的糊涂账

 

    24岁或者30岁以下网民比例略有减少,正好说明互联网更偏爱年轻人,要知道24岁或者30岁以上的网民中,有一部分是随着年龄增长改变了阵营,根据CNNIC的数据,接触过互联网的人99%会继续上网。

 

    无线上网的比例占到了34.3%,而第19次报告时为12.4%,宽带上网比例75.6%较第19次报告的75.9%的比例虽略有降低,但宽带上网人数从9070万上升到12,247.2万,涨幅大于35%,比例下降的原因是大量的无线上网用户增加冲淡了比例。

 

    宽带和无线的发展加强了青年人的娱乐基础,网络音乐、影视、游戏的比例达到68.5%、61.1%、47.0%,而商务类的求职、教育、购物、网络银行等均在25%以下,娱乐致死的精神依然强劲。

 

    与美国相比,中国在娱乐类的应用与生活助手(商务类)类应用刚好相反,看来中国互联网应用还不老练,过于年轻。

 

    随着互联网发展,人们对互联网的信任度从第19次报告的38%(很信任加比较信任的人数)下降到只有35.1%,再次表现出网络服务过于年轻而不成熟。

 

    青年、学生在网民中较大的比例,加强了中国互联网的娱乐倾向,也导致互联网的应用过于肤浅,中国互联网还处在年轻的状态,增长快速但价值挖掘却有待提高,这也正是网络的中国机会所在。

 

    中国互联网依然年轻,以此共勉。

分类
企业与经济

中国概念更懂纳斯达克

 近来,纳斯达克中国概念股全线飘红,形势一片大好,是大好,不是小好。 

 

    不多时前,人们还在为纳斯达克不懂中国愤愤不平,难道,纳斯达克嗅到了中国A股的牛劲儿,一夜之间,便懂了中国概念? 

 

    伯望说,纳斯达克看好百度的未来模式,爱屋及乌,中国概念便全线飘红,加上收益超预期、奥运等利好,股价飙升似乎必然。 

 

    随着赴美上市的中国公司的增多,纳斯达克有更多的机会了解中国,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让读懂中国的门槛日益降低,纳斯达克确实应该越来越懂中国,只是,一个季报之后,这么就迅速懂了,还是让人觉得有些过快,好比国内的A股,虽说各种利好频出,但动不动一两周就涨百分之几十还是让人觉得蹊跷,这么个牛法,有些不靠谱。 

 

    看好某家企业,到头来还是关注企业的股票投资能不能有的赚。股票能不能赚与企业能不能赚并不划一,而赚钱,一要看当下,二还要看将来,“将来牛才是真的牛”。当下好说,财报是最好的说明,能不能赚钱,是硬功夫,而未来,“信则有,不信则无”。

 

    由于上市公司近期与远期具有一定的分裂性,股民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弱势群体,一些公司为了“好看”,会在近期收益与远期期望之间,作一些嫁接,让业绩看上去很美。一些外人看得烟花缭乱的并购中,只为了增加进项,却不考虑真实商业价值的情况并不鲜见。

 

    中国和美国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从我一位朋友的儿子可以折射的比较清楚,那个在国内出生4岁,成长在北美的优秀中国裔少年,当他回到中国,满眼闪动着好奇的光。我怀疑,哪些新技术泡沫中的淘金者,能够在不接触中国的情况下理解中国,而要真懂,恐怕要修改“懂”字的汉语表达。

 

    不懂并没有关系,只要你按规矩出牌,只要你能保持盈利增长,吃定你而无须读懂你也未尝不可。而在崇尚“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才是师傅”的中国,结果“看”上去更接近投资人的期望并不是什么难题,帐是“做”出来的。

 Web Counters 我要啦免费统计

    纳斯达克能这么快就真懂中国吗?与此相对,中国概念如何让纳斯达克高兴应该容易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