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区与传播

精英博客时代的终结

 Keso离开Donews,显得有些突然,但不出乎意料之外。精英博客的衰落在半年前就已经开始,如果非要一个标签,今天可以看作精英博客时代的终结。
 
    这几年,博客从个人网站,发展到门户的核心业务,风风雨雨,互联网几年仿佛数十载,blog译名网志、部落格、部落、博客的你争我抢,到陈一舟以老板身份在Donews发布“博客”正名,博客作为blog的中文翻译之争算是基本尘埃落定。
 
    作为精英博客时代的英雄,方兴东赢得了“博客”译名,却输掉了“博客”事业。其实何止是方兴东输掉了博客,门户收编博客之后,博客的普及浪潮掀起,对博客用户而言是开始,但对于博客的拓荒者来说是不折不扣的终结,只不过,不幸的专业博客网站各有各的不幸而已。
 
    还记得一两年前,博客还只是圈子里的玩物,一批“草根”孜孜不倦地耕耘着乌托邦式的博客理想(当然,那时候会分别是blog理想、部落格理想、网志理想…),博客日渐替代BBS成为虚拟世界的新社会,草根中的杰出者开启了精英博客时代。
 
    1月27日,新浪召开论坛十周年庆典,一批曾混迹在四通论坛的老筒子重新相聚,世纪末的论坛风云仿佛又重新浮现,第一批草根英雄应论坛而生,应网络泡沫而灭,江湖纷争结束。门户的崛起终结了混论坛的网虫时代,传媒第一次赢得了互联网。
 
    博客重起了新一轮的草根英雄时代,2004~2005年迎来了博客精英时代的巅峰,新一批草根英雄登上舞台,许多互联网前端概念通过博客得以深入研讨,人们第一次体验了网络跨地域交流的有序与高效。
 
    2005年,门户博客从互联网席卷到传统媒体,普及化浪潮带来阵阵尖叫,转折也随之而来,尽管人们没法准确预计,但都有预感。门户裹着名人博客呼啸而至,网络的聚光灯便从精英博客上日渐离开,博客迅速成为名人的秀场,或者沦为网络造星的秀场,传媒再一次赢得了互联网。
 
    精英博客时代的结束也在预料之中,打江山者必然要让位于坐江山者,精英博客不是让位于大众博客(社区)而是名人博客代表的传媒,则似乎不在人们的预计。
 
    精英博客的死亡早有征兆,半年多来,因为“忙”,许多当年的博客大牛每日一勃变成每周一勃,每周一勃变成每月一勃,最终,忙实际上只是疲软的代名词。
 
    拥有数万固定读者的keso,作为这一轮精英博客运动的代表,他的离职为半年多的精英博客退潮打上一个标记,网络虚拟社会的墓地上,一座新墓树立,“2007年1月31日星期三,精英博客葬于此地”。“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做田”,历史最终以寂静记录所有轰轰烈烈的进程。
 
    一个时代结束了,一个时代开始了。

分类
视频新媒体

网络视频淘金热潮下的机遇与风险

2007年1月25日,中计报举办了“2007中国新经济产业创投年会”,“新经济”这个词好几年前比较热,这两年差些了,现在大家张嘴闭嘴都爱说“新媒体”。
 
    我参与了“流媒体淘金热潮下的机遇与风险”的嘉宾对话,主持人是BlueRun合伙人陈维广,另外三个,PPLive CEO姚欣、软银中国合伙人华平、凤凰新媒体COO李亚。
 
    对话前后,我们交流了一些看法,下面将自己的一些观点整理一下,题目改为“网络视频淘金热潮下的机遇与风险”。
 
    如何盈利?
 
    这是创投基金经理们问的典型问题,也是创业者们最难回答的问题,其实对于互联网创业行业而言,这个问题的模糊性有其必然性,盈利模式非常清晰轮不上知识英雄们淘金。
 
    广告还是大家的首选,这不是最好,但被证明可行的模式,第一个被考虑似乎没有问题。还有许多被创业者们津津乐道的模式实际上也只是广告模式的简单变形。
 
    盈利模式有三大考虑的方向,第一当然是广告,第二是用户付费,这依赖于从业者成功移植手机付费的成功经验,第三是整合其他网络服务,网络宽频可以与传统的网络业务进行整合,借力对方的盈利模式。
 
    从具体操作来看,还有一个办法,把球踢给合作伙伴,内容提供商可以让渠道商交版权费。当然从价值兑现来看,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
 
    盈利模式,很多人都从创新角度来考虑,实际上,如何升级现有的模式来适应新的形势或许是更有效的方式。
 
    风险何在?
 
    视频内容制作与传播的投入都是巨大的,如何快速实现正向盈利是个不小的挑战。
 
    互联网的成功,最终是模式创新的成功,没有创新的模式,最终达不到目标。
 
    人着急的时候骂娘通常用的是小时候的家乡话,互联网也类似,许多从事新业务运营的网站,在业绩等的压力下,常常回归到互联网已经成熟的模式上,比如,视频分享本应是社区类网站,但现在,许多视频分享网站被迫做成传播型网站。
 
    如果创新的网站迫于压力纷纷重回新浪、百度之类成熟大型网站的相似模式,灾难开始降临,他们将在巨头控制的市场中疲于奔命。
 
    产业链合作
 
    从事网络视频,是要选定一个角色还是看什么好就上?
 
    是做内容还是做渠道?中国文化追求尽善尽美,选择意味着放弃,放弃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社会分工趋势越来越细致,但中国的信息、通信产业却是大佬们人人想着通吃,这种看上去不合时宜的结果恐怕还要继续一段时间,即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算是中国特色,只能适应了。
 
    从产业格局的长期出发,选择产业链合作,依据自己的资源等优势,选定一个角色,并充分考虑市场细分,才能真正荣登新产业霸主的地位。出于现实性的考虑,许多战略上有意或无意不清晰的网站或许能够获得更多的现实好处,“水至清则无鱼”的结果能够得到阶段性验证。
 
    产业链合作的另一个阻力是创新,缺乏历史的创新在合作者那里支持上会有困难,选择培训客户还是自己上?短期看,自己上会有效,若从长期看,随着产业链不断延伸,仅有一家提供的支持终将断裂。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产业链支持,同时更应该想给产业链提供怎样的支持。
 
    网络视频正处在淘金热中,网络的未来是视频,网络的未来不只是视频。  

分类
互联网观察

2007,泛互联网时代来临

2005年,博客年;2006年,视频年;2007年将是什么年?Wiki,widget,或者电子商务?
 
    互联网的未来通常难以预计,2002年是少的没有什么可以说,现在是多的说不清。
 
    下半年来,越来越多的人看跌这一波互联网,似乎浪潮又弱下去,前几天,走在大街上,发现不少公交车上涂着互联网公司的广告,看来,互联网浪潮并没有退却,只是没有像人们想要的那样疯狂。相比于许多人没有做好跳楼准备就把全部家当抵给了股市,也许网络再也不希望重复上世纪末的疯狂了。
 
    自从2004年网络新一波浪潮开始,互联网不仅从数量上开始增长,业务类型也以飞快的速度增长,那些在寒冬中熬过的网站们开始考虑在哪里上市,那些熬过寒冬网络从业者开始盘算自己的网络神话。
 
    从2005年的后门户开启,现在正在迎来互联网百花齐放的时候,电视中、公交车上、户外那些原属于传统地盘的网络广告可以作证,当所有传统公司都有一个叫互联网的部门时,泛互联网时代就开始了。
 
    很难为2007打上一个专门的标签是最好的标签,2007,泛互联

分类
互联网观察

互联网“第二选择”伪命题

      最近登陆中华网,看到标题上多了个说明“中国最大职业人士门户”,想当初纳斯达克中国互联网第一股的豪气,从“中国最大门户”到“中国最大职业门户”的变迁,内涵越大外延越小的名词修饰规则,不觉有些世事沧桑的寥落感。
 
         后来从知情人处得知,中华网此次变更并非我想象的那般是走下坡路,而是重要的战略理论支撑,即所谓的“门户第二选择”论,这个理论有一个假定,即网民不会只在一个地方看门户,用户第一选择之后,如果还有门户需求,那么就让他来中华网。
 
        想起上个月听说雅虎中国也有个“搜索第二选择”的说法,意思是说,网民通常不会只用一种搜索引擎,当用完了经常用的那个搜索引擎之后,还会使用其他的搜索引擎,这个第二个选择,就是雅虎中国。
 
         早几年对于互联网类公司的老大、老二的说法,通常的观点是,老大的份额,通常大于从老二开始老三直到老n的总和。由于各种原因做不成老大不是什么问题,甘当老二的定位也还算面对现实。但现在“第二选择(Second Selection)”的思路成了不少互联网公司的战略思路,争着要当第二选择这档子事,我还是有些不解。
 
         一个从事“第二选择”的朋友调侃地解释,一个行业有一批争第一的公司,我们不和他们争第一,我们争第二,如果所有争第一的公司后面的都是我做第二选择,嘿嘿,我这个众人之下的合并项老二,可能就是事实上的老大了,想想,高考的时候如果每门功课都排第二名,总分不是状元的可能性有多大?
 
         从事“第二选择”,操作倒是舒服了不少,做老二,而且是大家的老二,你们也不用埋怨我了,比我做的好的全部归入第一阵营,他们并列分一个第一,而第二名,老子独一份,至于后来者想超越或者能超越我,嘿嘿,超一个弄一个到第一阵营,这样的态势,世界上最好混的日子从此诞生。
 
        这使我想起了古老的“芝诺悖论”的故事:“阿基里斯是古希腊神话里跑的最快的人,但如果他前面有一只乌龟(正从A点向前爬),他永远也追不上这只乌龟,理由如下:他要追上乌龟必须要经过乌龟出发的地方A,但当他追到这个地方的时候,乌龟又向前爬了一段距离,到了B点,他要追上乌龟又必须经过B点,但当他追到B点的时候,乌龟又爬到了C点……所以阿基里斯永远也追不上乌龟!”
 
        已经把第二当目标了,还能做成第一吗,我有些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