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互联网观察

科技向右,文化向左:全球化的新动力

科技追求一统,文化尊重多元,文化出海会是科技全球化困局的解救者吗?

全球化困局 :困境还是机遇?

2020年伊始,人们还沉浸在一个新时代开启的欢庆之中,不料,旋即陷入了前所有未有的挑战,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4个多月来,导致500多万人感染,30多万人丧生,这是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字,禁足、隔离、封城、封国,全世界被按下了暂停键。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在全球展开,生产停摆、经济衰退,各国央行纷纷祭出宽松大招,但最终,许多国家的GDP还是呈现出多年未见的负增长,尤其中国,作为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一季度GDP出现6.8%的负增长。

疫情不仅仅挑战经济增速,也在挑战全球化合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今天全球经济更加一体化,无论是高科技的电子产业,还是传统农业生产,资源都是全球化配置的,这就导致,在2、3月份中国疫情严重时,对中国依赖的市场出现供货不足,在4、5月份中国疫情好转重新启动生产时,欧美等地疫情日益严重导致的订单减少,也让中国感到压力。人们享受了更多的全球化成果,也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承受更大的压力

全球化困境是疫情导致的吗?看上去是,其实不全然,疫情加剧了全球化配置中医疗卫生资源短缺带来的短板,但全球化困境并不是疫情才开始的。早在2016年,英国公投脱欧,这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异样信号,2017年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其后,开启了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协定(TPP)、退出巴黎气候协定、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一系列“退群”活动,从英国脱欧、美国退群,全球化不再顺理成章

科技向右 :统一的技术市场

过去几十年,全球化的动力是什么呢?如果总结一个词的话,就叫科技向右。

科技是客观的,在效率最大化准则下,科技标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效率高的技术标准就是正确的,效率低的技术标准就是错误的;在创新成果共享上,科技标准也有“正确”和“错误”之分,被世界大多数国家接受的标准就是正确的,被少数国家接受的标准就是错误的。任何“错误”都应该有向“正确”靠近的必要,成为统一的科技标准。

全世界之所以能够无障碍合作,归功于科技标准统一,电信业、互联网都具有全球统一的标准,所以,全球人民可以通过网络聚集到一起组成“地球村”,全世界汽车、电梯、服装、医疗、电池、手机… 所有你想到的产品,只要统一了标准,全球范围内就可以畅通无阻,技术标准的统一,可以避免重复发明同一个车轮,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创新产品,能够无障碍地为全世界人民服务,创新的动力达到最大值。

刚好,正确一词在英文中的单词是right,也可以翻译成左右的“右”,科技正确也可以说成科技向右,“正确”就是科技向右看齐的动力。科技向右看齐的统一性,是全球技术效率最大化的力量,看上去,效率越高就越造福人类,全球化是科技推动的必然方向。这一切,直到2008年迎来了挑战。

2008年,由华尔街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是一个转折点,世界从稀缺时代进入过剩时代,由于技术效率的快速发展,人们从缺衣少食转到产品过剩。过去,全球化让产品能够全球流通,人们可以用更低的价格获得来自世界各地的廉价商品。过剩,供大于求,获得更多高性价比产品不再是人们的关注点,大家更关心自己的产品怎么卖出去。

全球化促进全球范围商品流通,在稀缺的时代能够帮助厂商卖出更多的商品,在过剩的时代,也会让本地商品面临更大的售卖压力,在科技向右看齐大背景下,人们发现,全球化不再只是友好。

一些人会觉得“既然全球化不再友好,那为什么不反全球化”。要知道,科技向右并未终结:抵抗病毒需要全球一起协作,飞出地球奔向火星,需要全球一起努力,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如此渺小,人类没有任何应该分崩离析的理由。

只是,科技向右看齐的同时如何兼顾供给过剩的不平衡?

文化向左 :丰富的文化生态

像一个溺爱孩子的母亲,只顾给孩子夹菜而没有考虑孩子的口味喜好,科技向右看齐真正的问题是什么?科技只关注到效率的最大化,却没有考虑每个人的个性喜好不同。同样的服装面料,喜好的款式不一样,同样的智能手机,喜好的应用不一样,同样的一座山,喜好的风景不一样… 不一样,成就了各种各样,成就了不同而有趣的人,这是文化的特色

人之为人,成为万物之灵的人,被赋予自由意志的人,肩负着改变世界、改变人类自身命运的责任,独立、与众不同的个体缔造了人类社会的丰富。文化基于个体的认知,个体是主观的,文化尊重这种主观性。相同的事物,每个人有不同的看法,看法不同则由每个人特质不同而决定,如果忽视个人特质,只要求划一,那就与人的根本属性“意志自由”相矛盾。

文化与技术不同,不向右追求统一,文化向左,植根于每一个不同的人。文化向左,左右的“左”,英文单词是left,也可以理解成“离开”,保持距离或者保持独立性,尊重每一个个体的个性。不追求大一统,文化的核心是尊重。

文化的问题在于容易冲突,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因不能“相互理解”而产生误会,当人们忽略了文化与科技的区别,将文化当作统一的办法,想要抹杀一切的差异性,简单的意见分歧甚至会上升为价值观冲突。

如何避免冲突?答案是保持适当的距离,为每个个体保留独立的空间。如何避免文化冲突?答案是保持人际适当的距离,为个体认知保留独立空间。文化的多元性在适当的距离上保持平衡,近者求同、远者存异。文化的尊重,是尊重差异性,也是尊重共同性,尊重一个文化群体的道德准则、公序良俗,如果理解文化既尊重差异性有尊重共同性?关键在于对人际距离的理解。

这些年,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更多地能够通过网络直接交流,这不仅加速了人际交流的效率,也增加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的冲突,一言不合就开杠成了聊天群里常见的现象,网络带来的过近人际距离,加剧了人际之间的冲突。尊重不同的文化、尊重每个个体。容纳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与意见在于尊重,尊重别人不一样的呈现。文化的根本不单是尊重异己,而是尊重群体的稳定性,文化的复杂也可见一斑。

上个月,在中国网络文学界阅文事件中,我们就感受到了文化的复杂性,在原创精神、商业利益上,不同文化群体有着不同的理解,因为阅文在文化创作领域的领头羊地位,意见分歧容易更升级为价值观冲突,在听取各方意见后,阅文取消一刀切单一合同,采取三类四种授权模式,事实表明,立足尊重、求同存异是文化问题的最优解。

文化需要距离,但文化不是为了制造族群距离,相反,文化是为了拉近距离。理解文化的复杂性,在于理解文化的在生态中的基础作用。群体间的文化差异,不仅仅表现在个人的文化素养,更重要表现在族群的文化构建,族群文化在缩减成员的距离感。

如何理解文化与距离的多重属性呢?中国人到了海外,会以炎黄子孙寻找归属;在国内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会以北京、上海、四川等来寻找归属;到了成都,又会以自贡、资阳、攀枝花来寻找归属。不只是地域,动漫爱好者、小说爱好者也会成为寻找归属的标签,甚至,美食菜系都能成为文化归属的切入点,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生态体系,文化构建了不同的圈层间的人文环境。

个体是否能够健康成长,群体的文化环境非常重要,就像公路、加油站是社会的基础建设,芯片、电路板是技术的基础设施,创作平台就是文化的基础建设,在网络时代,阅文利用高科技的互联网,推动在线创作,推动阅读、学习模式的变革,是推动文化领域的“新基建”,用科技助力文化建设。

再次全球化 :科技公司发挥文化与科技的双翼作用

过去几十年的全球化,是在科技的驱动下,基于区域产品流通的全球化,现在,科技全球化遭遇过剩的压力,反全球化成为很多地区的选项,如果我们不简单地将反全球化解读为政治不正确的“逆流”,反全球化的动力在于:虽然全球化带来了更广阔的天地,但人们担心,如果自身力量不济,科技向右看齐会排挤本地产品,会抹平本土特色,最终导致族群失去生存基础。

如何避免全球化吞噬一切异己?一个选项是:立足文化。文化向左,尊重多元性,能够在复杂的全球背景下,保护好本地特色,区分出族群不同,分隔个体差异。那么,如何处理不同个体、族群间由于网络等科技拉近人际距离产生的冲突呢?事实表明交流越方便,族群冲突可能会更剧烈。

从大的地理范围来看,世界各地的人们交流日益频繁,如果交流由个体直接参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要么发生激烈冲突,要么很快被同化,多元性很快就会丧失。 文化的全球化不是一体式的全球化,而是蜂巢式的全球化。 保护文化多元化的办法是不同文化形成各自的小蜂巢,蜂巢内部的交流和蜂巢之间的交流频次和方式不一样,基于文化分隔的蜂巢在多样性和一体化之间取得平衡。

文化蜂巢不是今天才出现的情况,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唐人街”便是过去全球化的文化蜂巢,但高科技赋能下的文化蜂巢与过去不同,“唐人街”还是一种物理的分割,高科技公司推动的网络社区,并不需要物理的隔离,一个公司坐在对面桌的员工,只要加入不同的网络社区,就可以安享各自的文化蜂巢。

伴随科技出海 ,文化出海成为必要选项, 既然“蜂巢”都能得到保护,本土特色也可以得到保护,文化选择蜂巢而不是直接冲突,在于科技公司对网络社区的服务设计,物理上的连接便于物质产品交换,蜂巢上的隔离保护了文化多元性,蜂巢之间则保持有限交流。借助网络社区,文化出海能够丰富早期全球化各地文化部落,取得科技向右与文化向左间的更好平衡。

科技追求一统,文化尊重多元,科技缔造了穿透力,文化成就了丰富性。以文化作为背景,科技将尊重属地的差异性,以丰富多彩的产品与服务,以文化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 这将是比区域全球化更令人期待的再次全球化过程。科技公司将是新一波全球化的中坚力量,科技向善,根本上是掌握科技的人向善 ,一个以科技企业为中心的全新大航海时代正在开启(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