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业务模型 文化生活 未来学

婚姻会消失吗?

本文首发腾讯@大家
一周前,范冰冰、李晨高调宣布恋情,之后,男主角因为“手撕”前女友引来不少争议。爱情作为人类基本情感,值得赞美与歌颂,但今天要探讨的问题是:李晨为什么要跟前女友划清界限?或者说,人类为什么要对配偶表衷心? 
【爱情为什么排他?】
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曾经提出的一个观点:基因是自私的,基因的唯一目的是存在下去。我在这个基础上总结了一个社会学假说“基因的自私性”:基因总是倾向于把自己传播的最广。基因的自私性解释了生物界弱肉强食的丛林规律:通过斗争夺取更多的空间、食物是为了能够养育更多的后代。
基因的自私性还能解释雌、雄动物在性问题上的本能差异:雄性动物不直接生育无法知道下一代是否亲生,倾向采取数量策略,跟更多的雌性生育更多的后代从而直接保证基因最大限度地传播;雌性动物能够确认后代是亲生,并且生育数量是有限的,倾向采取质量策略,跟最强壮(最聪明)的雄性生育有生存能力的后代间接保证了基因最大限度地传播。
生育繁殖为什么会具有排他性呢?出于基因的自私性,虽然自己劈腿有利于基因的传播,但对方劈腿会分走共同后代的生存资源,不利于基因传播。低等生物通过严防死守的办法来实现劈腿、不劈腿之间的平衡,争斗、争夺随时都可能发生。
人类是具有理性思维的高等生物,能够有更好的办法,防止对方劈腿的砝码是自己先承诺不劈腿,为什么要与前女友划清界限,对配偶表衷心? 基因的自私性或许能给出答案。
根据道金斯给出的数据,人类繁衍最佳的男女性别比例是1:1,再根据博弈论,我们不妨给出一个关于情感的理性结论:一夫一妻制的家庭能够达成人类整体基因传播的最大化。数千年的文明,不管形式上有多么复杂的变化,所有文化的溯源,高跟鞋、礼服、裙子乃至绘画、音乐… 动力都只有一个:性。家庭、婚姻这些极具感性的行为,均源自人类的主动或者被动的理性选择:基因的自私性。
【萌将取代性】
虽然基因自私性的道理人们一听就懂,但是,如果在街头做个问卷调查,问一下路人是否按照基因自私性方式来做自己的选择,则几乎得不到正面的回复,而且,人们会认为依照基因自私性方式行事是不道德的。为什么人类道德不能认同被广泛接受的基因自私性规律?
原来,人类还受另一种自私性规律支配,我们把它总结为意识的自私性。思想也是自私的,具有思想(意识)的生物也想把自己的思想传播的最广。意识的自私性让人跟其他动物不太一样:人具有孤独感,如果限制与其他人交流,人会比缺乏食物更加难受;人具有利他主义,本能上愿意帮助别人;人具有攀比心理,别人的幸福会消弱自己的幸福感。
意识的自私性解释了上述人类道德的悖论。意识的自私性初级形式是友情,与爱情不同,友情不具有排他性,多个人可以同时保持友情,并且愿意召集更多志同道合的人来扩大朋友圈,这是人类社会属性的基础。
在物质匮乏时期,意识的自私性需要让位于基因的自私性,生存都解决不了还是别考虑什么认同不认同的,此时,意识的自私性还需要建立在基因的自私性基础上,如果没有血缘的保障,友情经不起生存压力的考验,在古代,要结成长久关系,常常要结拜成兄弟,实际上是用信仰来伪装血缘的力量。
随着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生存已经不是问题,人们需要更高层面的精神生活。基因的自私性主导着人类最基本的关系是“性”,意识自私性主导着人类另一种基本关系叫做“萌”,萌是一种认同情感,认同相同文化,以及互相的认同,是友情的变异形态。
“萌”不是简单的友情,而是能取代“性”的一种高级情感,所以,萌能够跨越地域、年龄甚至物种的限制,随着同性恋、老少恋、丁克被社会接纳,萌并不需要基因的自私性做为前提。
【婚姻维系的家庭受到冲击】
如果生存不再是压力,繁衍也不是必须的目的,以婚姻维系的家庭有什么存在必要呢?
与性的封闭性二元性不同,萌是开放的,多元的。未来的家庭将打破夫妻二人的固有形式,3个人、5个人甚至更多人组成的“家庭”,维系他们的不是“性”、不是“繁衍”,而是“萌”、是“认同”,家庭也不再是封闭的、排他式的,因为不同的喜好,一个人甚至可以同时属于多个家庭中,他对他们都很重要。
迁徙也会变得越来越普遍,不同时期、不同季节选择不同的群体群居,与学生时代的群体生活不同,这种群居不是为了一个未来的目的,也不需要背后有一个家庭支撑,生活在一起就是目的,他们本身就是家庭。
什么?没有婚姻支撑下的家庭如何实现人类的繁衍?动物和原始人类早就给了我们答案,当整个社会资源都可以为新生人口倾斜时,家庭真的不必成为抚育单位,而且家庭几乎肯定不比专业的托婴所更适合抚养儿童,克隆以及更高级的生物技术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那些只是为了伦理责任而组建的家庭或许可以得到解脱,以萌为基础与以性为基础的存在方式不一样:人类不是为了存在而存在,而是为了意义而存在,这让人与动物或许真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