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区与传播

互联网的push(推)和pull(拉)

        郑治两周前给了我一个连接,是个叫e准的网站,郑治是IPTV专家,e准和电视节目有关,不过郑治以世界杯作为诱惑对我没有什么吸引力,我是铁杆非球迷。
        做过sp的人都喜欢这个词push(推,向用户发信息),push一条信息到用户的手机上,常常意味着收到一份钱,颇有些来一个人,舀一碗豆浆收一块钱的充实感。
        做互联网的人其实更熟悉另一个词pull(拉,用户主动浏览信息),互联网到现在为止,还是用户主动浏览的模式,用户想不起你来,你的信息就无法被用户看到,所以许多网站总是想方设法让用户设置成首页,这样当用户打开浏览器的时候,第一个光顾的总是自己。
        互联网采用是pull(拉),这个比较好理解,信息的发布者,并不知道谁需要信息,想push找不到对象,再则,浏览器被设计成了请求接收模式,没有服务器主动传送的渠道,即便是电子邮件,也不是直接发送到用户的计算机上,而是由用户的计算机到邮件服务器上获取(pull)。
        无线应用采用push(推),有着商业利益的考量,push出去的是信息,进帐的真金白银,愿意push还是等用户来拉,商家如何决断也比较好理解。
        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别的理由呢?
        手机上的信息展示量通常很少,不太适合长期和大量的信息阅读,但手机与人相影而行,倒是适合紧跟人的信息。
        许多人抱怨普通互联网信息与人无关,导致了大量与阅读者无关的信息,除了网站对其读者阅读习惯缺乏了解之外,还因为有很多信息,甚至读者自己没有看到之前都无从知道是否感兴趣。你想看今天哪一条新闻?许多时候,面对google看似万能的搜索输入框,不知该填写什么才有自己要的结果。
        说到底,一些信息与你到底“无关”还是“有关”需要后验决定,这时候看上去信息冗余或者无关信息充斥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甚至是必须的。信息并不都具有确定的个性化属性,对于那些个性特征不明显的信息,让用户来pull(拉)是合适的,pull的过程也是选择的过程。
        通常,手机上适合需要及时处理的、与个人相关的信息,比如日程提示、通讯录等等(对于那些时间宽裕,把手机当成pc,在互联网上泡论坛之类的不在我说的通常之列),而需要用户pull的信息,由于“多余”信息的存在,会导致手机这种小设备阅读不方便。
        e准,提供电视节目提醒服务,你通过互联网设定你的兴趣,你需要的节目提醒将push到你的手机上,这种节目提醒与用户自己设定的本机日程提示不同,节目提醒可以是动态的,而自己设定的日程是静态的。举个例子,自己在手机上设定的某场足球赛的日程提醒,将会按照设定者设定的时间和内容提示,而通过网站定制的信息,当比赛因故发生推延的时候,或者参赛队伍发生变化等,相应的提示信息会做出合理的变更。
        e准把需要用户到网站上pull的电视节目信息,变成了手机上的push,当RSS定制服务遭遇各种困难的时候,是定制类服务的一种积极的探索,也是个性化应用的一种有益探索。
        e准还没有解决RSS定制中的问题,定制需要用户参与,具有灵活性,但用户常常不能准确地定制自己想要的信息,存在的“技巧性”门槛到底如何解决?
        当手机上定制类服务商日渐增多,多家定制服务之间如何平衡,不至于让用户重新陷入定制导致的信息过载?
        还有一个中国本地化的问题是,短信等sp服务,已经被一些服务商过度破坏性开发,如何让用户放心使用也是个问题。
        sp手机业务,随着wap的普及,算是无线互联网服务的一种,有线、无线一拉一推,有着不同的业务特征。如何将有线、无线平衡发展是未来互联网的一种机遇。(文/醒客

“互联网的push(推)和pull(拉)”上的4条回复

拉推之间皆机遇。拉推之中是学问。
人际关系的拉推则是美德了,俗话说,贵人相助,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哈,参加博客大赛了,看你是评委。不想让你舞弊,只是希望你光临小博后,也能push和pull一把。
不过,我参加的是情感组。
不好意思,拉杂了一堆。

分析非常到位,我很受启发:
1。"但手机与人相影而行,倒是适合紧跟人的信息。"
2。"需要用户pull的信息,由于“多余”信息的存在,会导致手机这种小设备阅读不方便。"
3。"把需要用户到网站上pull的电视节目信息,变成了手机上的push"
4。"有线、无线一拉一推,有着不同的业务特征。"

比如,现在是世界杯,如果你是英格兰的粉丝,你可以专门定制“英格兰频道”:在e准设定一个“英格兰频道”,设定该频道的搜索关键字为“英格兰”,所有英格兰的比赛将会被自动push到手机上。

还可以定制其他任何频道,比如《赢在中国》最近的找人节目对于创业团队不错,可以定制一个“赢在中国”频道。

搜索引擎是互联网发展中的阶段性产品
前几天上了一个博客网站,看到几个志同道合者建立了一个搜索引擎观察俱乐部。观察与思考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方向。无独有偶,又在网上看到了李开复先生在南京大学的演讲,其间提到搜索引擎的发展方向,指出“最完美的搜索应该是不搜索都有结果”,同时认为“这些都是很科幻的东西,也许我们终生看不到。”
联系这两条信息,在搜索引擎泡沫论的今天,我们不得不提出疑问,搜索引擎值得一个专门的组织去观察研究吗,如果这个组织能关注中国人发展自己的互联网技术及市场,而不只关注它的广告收入模式,营销方式或其他,不是更好吗。李先生对搜索引擎的预言真的那么玄乎,搜索引擎真的是互联网发展的终极目标?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将搜索引擎提升到那样的高度,因为搜索引擎必竟是互联网发展的一个阶段性产物。万维网之父Tim Berners-Lee在二十多年前发明了“一个单一性的,全球性的信息空间”时,就预言了互联网下一个里程碑,就是“在功能方面不仅仅是显示内容给人看的网络,还要尽量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程序自动操作,集成以及重复使用整个网络上的信息”。这就是所谓的“语义网”。从另一个意义上也叫“全球数据库”,或者叫“全球智能数据网”。
根据Berners Lee对互联网的预言与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来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互联网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发展轨迹:当我们需要一个共享的信息空间时,产生了互联网;当我们需要在浩瀚的信息海洋有选择的查询我们需要的内容时,产生了搜索引擎;当我们不再满足于信息的查询而需要互联网直接为我们提供信息的加工、处理的平台时,产生网络应用服务。当网络应用服务数据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为了重复使用这些数据,为使用者提供更个性化服务空间时,全球智能数据网就应运而生。
由此可见搜索引擎只是互联网的一个阶段性产品,无论从技术上,成本上及应用上都有其局限性。 二次输入的数据采集,成本投入高,费时,费力,费钱。同时信息资源浪费大 ,现在搜索一个查询就有几万甚至几十万的结果条目,查询内容越来越趋向于形式化。网络应用服务一旦市场化,马上会对搜索引擎产生巨大的冲击,因为网络应用服务提供的搜索内容是使用者需要的,特定的和经过筛选的。而且对这些内容可以做到“所见即所用”。而全球智能数据网的“一次输入,全球享有”的模式,基本上可以使搜索引擎完成历史使命。(注:我所指的是搜索引擎的商业模式)
其实目前国内外的一些IT企业已经把目标瞄准到网络应用服务的市场。微软准备走“软件网络化”之路,而某些搜索引擎企业也有“网络软件化”的打算,阿里巴巴已经把内容服务作为今后几年内战略发展的重点。这些都会在一两年后对网络搜索引擎造成巨大的冲击。而据我所知,智能数据网国内也有人涉足,技术上已基本没有瓶颈。甚至领先于国际水平。
对于搜索引擎的盲目追捧会使我们对自己发展的思维空间人为的设限。当然,出于商业目的,搜索擎商做一个市场推广,过度夸大搜索引擎的作用,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李先生的一句话一语中的“我的一个问题,搜索引擎给的是一个答案,而不是网页”其实,这就是全球智能数据网的雏形,然而关于他所说的“也许我们终生看不到”,这句话含有深刻的玄机。因此,国人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在信息全球化发展的历程中,我们在起步阶段已经输给西方发达国家,但是,在即将到来的全球网络技术与服务转型的关键时刻,我们再也不能亦步亦趋,人云亦云,在起跑线上输给人家。
欢迎来信讨论:baoxx@zjunitech.combaoxx@mail.hz.zj.cn
我的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u/1401504700

发表评论